首页

现代诗词三大家:马一浮、陈寅恪、沈祖棻(中) - 人物故事3

历史今天:1988年11月15日 巴勒斯坦独立宣言发表
  1. 综合
  2. 收集
  3. 人物故事
  4. 人物故事3

现代诗词三大家:马一浮、陈寅恪、沈祖棻(中)

陈寅恪诗

陈寅恪(1890-1969),江西义宁(今修水)人,生于湖南长沙。历任清华国学研究院、清华大学、岭南大学、西南联大、香港大学、广西大学、中山大学等校教授。中国现代最杰出的历史学家。撰有《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元白诗笺证稿》等,为中国现代中古史学奠基人。晚年撰成《柳如是别传》,“以表彰我民族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

陈寅恪诗是不朽之诗史,写照了自己一生饱经忧患的心路历程,见证了从清末到文革的多难的中国现代史。陈寅恪诗深情高致,融汇少陵之沉郁,义山之绵邈,子山、牧斋之遥深,悱恻芳馨,蕴涵无穷。乃是“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的中国诗歌之典范。

有《陈寅恪诗集》(1910-1967),附《唐篔诗存》(三联书店,2001)。

乙酉八月十一晨起闻日本乞降喜赋

1945

降书夕到醒方知,何幸今生见此时。

闻讯杜陵欢至泣,还家贺监病弥衰。

国仇已雪南迁耻,家祭难忘北定时。

念往忧来无限感,喜心题句又成悲。

乙酉:一九四五年。

“闻讯”句: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剑外忽闻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杜甫闻官军收复河河北喜讯,是在蜀中。陈寅恪闻日本投降喜讯,亦在成都。

“还家”句:贺知章《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蒋天枢《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民国二十六年丁丑(一九三七):“先生料理父亲丧事,于满‘七七’后,携家仓皇逃离北平。”此后寅恪先生转徙流离于湖南、云南、香港、广西、四川等地,迄已八年,贫病交加,双目渐渐失明。《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民国三十四年乙酉(一九四五):“春正月,因生活艰苦,营养很差,左眼视网膜剥离严重,致失明。住进成都存仁医院,医生施手术亦未奏效。”引小彭笔记:“父亲在存仁医院由眼科医生开刀。听父亲说,在成都开刀时不怎么理想,视网膜皱在一起,以后虽到英国医治,已无法再弄平。”流求笔记:“一九四五年春天一个早上,父亲突然发现两眼一片漆黑,失明了。先叫我通知他当天不能上课,随后住进存仁医院。手术前后,燕京老师同学们非常关心,很多同学轮流照顾。但因身体、生活条件太差,手术后仍不能恢复视力。”

家祭难忘北定时:陆游《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原注:“丁丑八月先君卧病北平,弥留时犹问外传马厂之捷确否。”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今修水)人,陈寅恪父亲。光绪时,陈宝箴为湖南巡抚,散原协助父亲在湖南实行变法、推行新政。陈氏父子是中国最早的民权政治实验的领导人。散原是近代最重要的大诗人,散文家,同光体诗派领袖。自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七年逝世,散原老人寓居北京西四姚家胡同三号。《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民国二十六年丁丑(一九三七):“阳历七月七日,卢沟桥事变发生,……八月八日正午日军入城。……日军既入北平,散原老人终日忧愤,疾发,拒不服药,旧历八月初十日弃世。”引陈寅恪文革中第八次交代稿:“七七事变,北京沦陷,八十五岁的老父亲因见大局如此,忧愤不食而死。”

来英治目疾无效将返国写刻近撰元白诗笺证

1946

眼昏到此眼昏旋,辜负西来万里缘。

杜老花枝迷雾影,米家图画满云烟。

馀生所欠为何物,后世相知有别传。

归写香山新乐府,女婴学诵待他年。

《陈寅恪先生编年事辑》民国三十四年乙酉(一九四五):“是秋英国皇家学会约赴英伦医疗目疾,由成都搭航机去昆明,再经印度乘水上飞机去伦敦。”民国三十五年丙戌(一九四六):“寓伦敦医目疾。春 月,乘轮归国。”

“西来缘”句:禅宗话头有“西来意”,指达摩师祖自天竺西来的本意。宋岳珂《至鄂期年》:“东去西来缘底事,只应添得一龙钟。”

“杜老”句:杜甫《小寒食舟中作》:“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米家”句:米芾,字元章,号海岳外史,世称“米南宫”(芾官至礼部员外郎,南宫为礼部别称)。宋四大书家(苏、米、黄、蔡)之一,山水画独创“米家云山”画法。善以“模糊”的笔墨作云雾迷漫的江南景色,用大小错落的浓墨、焦墨、横点、点簇来再现层层山头,世称“米点”。明汪砢玉《珊瑚网》卷二十八《名画题跋四》录宋魏了翁《米南宫云山挂幅》:“漠漠云林小小山,谁家茅屋隠松间。”明吴宽《米海岳云山卷》:“云山烟树总模糊,此是南宫鹘突图。”

以上二句喻双目失明。

“馀生”句:杜甫《江村》:“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

沈祖棻《浣溪沙》序:“前岁寅恪丈赴英伦医治眼疾无效,将归国写定《元白诗笺证》,付美延世妹读之,赋诗云(略)。伏读增感,亦成小词。戊子三月。”词云:“哀乐人间奈此情。聊凭蠹管写新声。何年习诵待娇婴。  未定相知期后世,已教积习误今生。有涯难遣况时名。”丈,对长辈的尊称。戊子,一九四八年。

咏黄籐手杖并序

1953

十五年前客云南蒙自,得黄籐手杖一枝,友人刻铭其上曰:“陈君之策,以正衺夨。”因赋此诗,时癸巳仲冬也。

陈君有短策,日夕不可少。

登床始释手,重把已天晓。

晴和体差健,拄步庭园绕。

岁久汗痕斑,染泪似湘篠。

忆昔走滇南,黄虬助非小。

时方遭国难,神瘁形愈槁。

携持偶登临,聊复豁怀抱。

摩挲劲节间,烦忧为一扫。

无何目失明,更视若至宝。

擿埴便冥行,幸免一边倒。

残废十年身,崎岖万里道。

长物皆弃捐,唯此尚完好。

支撑衰病躯,不作蒜头捣。

羞比杖乡人,乡关愁浩渺。

家中三女儿,谁得扶吾老。

独倚一枝籐,茫茫任苍昊。

十五年前客云南蒙自,得黄籐手杖一枝:按,陈寅恪《咏黄籐手杖》诗自述抗战时期在云南得黄籐手杖一枝之故事,与《柳如是别传》自述抗战时期在云南得红豆一粒之故事,实可以合观,而同样饶有趣味也。录如下。《柳如是别传·缘起》:“丁丑岁芦沟桥变起,随校南迁昆明,大病几死。稍愈之后,披覧报纸广吿,见有鬻旧书者,驱车往覌。鬻书主人出所蔵书,实皆劣陋之本,无一可购者。当时主人接待殷勤,殊难酬其意,乃询之曰,此诸书外,尙有他物欲售否?主人踌躇良久,应曰,曩岁旅居常白茆港钱氏旧园,拾得园中红豆树所结子一粒,常以自随。今尙在囊中,愿以此豆奉赠。寅恪闻之大喜,遂付重値,藉塞其望。自得此豆后,至今岁忽忽二十年,虽藏置箧笥,亦若存若亡,不复省视。然自此遂重读銭集,不仅藉以温旧梦,寄遐思,亦欲自验所学之深浅也。”(《柳如是别传》,三联书店,2000年,页3。)钱氏者,钱谦益。

策:手杖。

衺(xie2)夨(ze2):倾斜。

染泪似湘筱:湘妃竹。晋张华《博物志》卷八《史补》:“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挥竹,竹尽斑。”梁任昉《述异记》卷上:“昔舜南巡而葬于苍梧之野,尧之二女娥皇、女英追之不及,相与恸哭,泪下沾竹,竹文上为之斑斑然。”《全唐诗》卷五百九十八高骈《湘妃庙》:  “帝舜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水云间。当时珠泪垂多少,直到如今竹尚斑。”

“忆昔走滇南”八句:《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序》(1940):“明末永历之世,滇黔实当日之畿辅,而神州正朔之所在也。……昔晋永嘉之乱,支愍度始欲过江,与一伧道人为侣。谋曰,用旧义往江东,恐不办得食,便共立心无义。既而此道人不成渡,愍度果讲义积年。后此道人寄语愍度云,心无义那可立,治此计,权救饥耳。无为遂负如来也。……此三年中,天下之变无穷,先生讲学著书于东北风尘之际,寅恪入城乞食于西南天地之间,南北相望,幸俱未树新义,以负如来。”(《金明馆丛稿二编》,三联书店,2000年,页272-273。)

黄虬(qiu2):指黄籐手杖蟠曲似龙。虬,龙。

擿(zhai4)埴(zhi2):以杖点地走路。汉扬雄《法言》卷二《吾子篇》:“擿埴索涂,冥行而已矣。”晋李轨注:“埴,土也。盲人以杖擿地而求道,虽用日,无异夜行。” 时寅恪先生已双目失明。

崎岖万里道:陆游《出游》:“万里崎岖蜀道归,荆州非复壮游时。……一枝藤杖平生事,击鼓开帆未恨迟。”

长(zhang4)物皆弃捐:长物,多馀之物。李清照《金石录后序》:“ 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人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

杖乡人:《礼记·王制》:“六十杖于乡。”汉郑氏注:“尊养之。”

独倚一枝籐,茫茫任苍昊:杜甫《乐游园歌》:“此身饮罢无归处,独立苍茫自咏诗。”

赠吴雨僧

1961

问疾宁辞蜀道难,相逢握手泪汍澜。

暮年一晤非容易,应作生离死别看。

关于吴宓1961年8-9月间自重庆至广州见陈寅恪,请参阅:《吴宓日记续编》,三联书店,2006年,第5册,页158以下。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