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蒙敏生镜头下的香港“左派”与文革:充满游戏感 - 人物故事2

历史今天:1988年11月15日 巴勒斯坦独立宣言发表
  1. 综合
  2. 收集
  3. 人物故事
  4. 人物故事2

蒙敏生镜头下的香港“左派”与文革:充满游戏感

本文摘自:《历史的脸谱》,作者:颜文斗,出版社:《先锋国家历史》杂志社

蒙敏生是一个鲜为人知的摄影家,在静物、风光、人像、纪实方面都有相当高的艺术造诣,尤其是他在摄影棚里拍摄的“拟革命”和“美人”,更是先行的前卫之举。他的很多作品是与现实疏离地对革命的演绎或想象,这种“拟革命”令作品更具艺术性,于后世更有思考和针砭的意义,同时为我们观察内地的文革和当时的摄影提供了极好的参照。

内地的文革是全民的、强制的、模式的、高压的,不革命即反革命。香港的左派虽有群体性的癫狂,但是所处的社会环境大相径庭。上午革命,下午风花雪月;上班打工,下班赌马。没有人将你打成反革命吧?所以香港左派的革命图像大部分充满了游戏感,因为他们并没有真正置身于正在内地发生的那场灾难,没有切肤之痛,和灾难是疏离的。虽然他们也卷入了这场群体性的癫狂,但实质上,文革只不过是他们追求社会公平的一个契机,一个借以表达理想争取权益的事件,一个对香港社会进行批判的道具,一个劳工阶层人的Praty组织机会。另外香港的历史包含了太多的国耻家恨,香港左派的思想基础应该更多的是殖民统治下被激发的爱国主义。

说香港的左派充满了游戏感,不是批评,相反他们的革命更多的是一种真实正常的生活。说他们的聚会像嘉年华,更不是嘲笑,相反他们的热情更多是出于发之内心的原动,其中有真正的理想主义的光亮,虽然是对未来朦胧的憧憬。从蒙先生的底片上就能看到理想的光芒、推己及类的悲悯、对资本主义的批判。难道资本主义不要批判吗?他是业余的,记录是自觉、连续的,非功利性的,不是为发表和售卖,靠拍这些照片无法谋生。我只能认为摄影是他的生活方式和表达方式,进而认为他的不间断拍摄是为纯粹的理想所支撑。

香港的社会环境、物质支撑以及他和内地的若即若离,为蒙敏生提供了拍照的基础。他基本上可以不受禁锢地、自由地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趣味来拍照。但我们也发现,他的作品很容易被认为是左派狂热或者仅仅被认为是新奇好玩。我以为,作为一个业余摄影者,能50年不间断地记录香港,从纪实到超实,构筑自己的理想社会,此等纯粹,不是仅仅用左派狂热能解释的,其深层次还是基于理想主义的动机。还有,他的作品对当下也是相当有针对性的,因为当下的中国社会和当时的香港不无相似之处,考量一下我们当下的社会关系和经济形态吧,对香港左派行为会多一份理解。此文革非彼文革,此左派非彼左派,就像巴黎的红卫兵不是北京的红卫兵一样。

蒙敏生及作品简介

蒙敏生祖籍广东,1919年出生于上海,2007年6月病逝于香港。青年时赴香港谋生。1950年代,他曾短暂在电影厂工作,因此他开始了他的摄影。后来,在不同的公司作普通的雇员,开过快餐小店。他是一个业余摄影者,但摄影是他的生活方式。他不间断地纪录香港的市井风物,也在摄影棚里拍摄他理想中的社会。他的纪录摄影构成了连续的弥足珍贵的香港史证,艺术摄影则闪耀着着前卫的、理想主义的光芒。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