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近现代·任弼时】最后的岁月(一) - 近现代人物故事

历史今天:1988年11月15日 巴勒斯坦独立宣言发表
  1. 综合
  2. 收集
  3. 人物故事
  4. 近现代人物故事

【近现代·任弼时】最后的岁月(一)

1949年10月1日下午,当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时,年仅45岁的中共中央五大书记之一的任弼时,由于长期为革命拼命工作而积劳成疾,饱受病痛的折磨,未能跟随毛泽东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他和夫人陈琮英只能相偎坐在玉泉山休养所的廊下,打开收音机,全神贯注地收听从天安门城楼传来的实况广播。

1949年3月25日,任弼时随毛泽东和中共中央机关在万众欢呼声中进了北平城。不料,参加西苑机场阅兵后,任弼时再次发病,而且这一次比以往任何一次都严重,低压高达150,脉搏每分钟110次以上。

3月27日晚,中共中央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任弼时五位书记接见并宴请第四野战军师以上指挥员和干部,欢送他们南下长江,为解放江南两万万同胞而奋战,任弼时抱病参加接见活动。活动结束后,医生看他体力实在难以支持,便劝他赶快休息。他这才说:“等公务稍加清理后,即请病假休息。”

当时,任弼时在中央分管青年团工作,最主要的公务是负责召开青年团全国代表大会和筹备5月4日召开的全国青年代表大会。他顾不上休息,抱病亲自起草了在青年团代表大会上的长达1.2万字的政治报告稿,并将稿件送毛泽东阅。

4月11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平开幕。第二天,任弼时代表中共中央向大会作政治报告。作长篇的政治报告,对任弼时当时的体力来说,是超负荷的。他宣读完头一部分后,就开始感到头晕、心悸和气喘。休息的时候,许多同志关心他的健康,建议由别的同志代为宣读报告稿。由于体力不支,任弼时不得不接受了这个建议,但是他一直坚持坐在主席台上,直到会议结束。

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之后,任弼时的健康每况愈下,动脉硬化、糖尿病及脑供血不足等病情日益严重,中共中央书记处决定让他放下全部工作,由香山搬到玉泉山静心治疗,休养。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