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门小集》后记
去年冬季,有几位青年同志来看我的病,谈到了写作问题,这很使我黯然。
过了一会儿,我说:
有一位演员,最近谈到,因为生理的原因,停止了舞台生活,很感痛苦。这种心情我是能体会的。其实,不只艺术,别的职业也一样,一旦被迫停止,总是很难过的。人,总是不甘寂寞的啊!
在科学上说,这是一种惰性,也是一种习性。这样,在风雪天不能出门游散的时候,我就打开了封存几年的稿件,想有所作为。但是,要想写《铁木后传》,需要重新下乡;要想整理《风云三集》,需要很强的脑力。这两条路都走不通。而且,即使只是这样对着稿本呆了两天,也还加重了病症。只好喟然一声,重新把稿件束之高阁。
事实上我的兴致,还不是一下就散掉了的。总想打开一条路,重新走到艺术的园林里,作短时间的散步也好……
我对青年同志们谈了以上这些话,后来就谈到了编辑这些短文的事。在《新港》编辑部工作的冉淮舟同志,竟牺牲了春节的游息,跑到《天津日报》社把它们一一抄录了来。
这部抄写得整整齐齐的稿子,送到了我的桌上,附着一封长长的热情的信。信里还说:“关于这本书,我有个建议,就是要写一个后记,谈谈深入生活、积累材料的经验……”
我好像听到了那天真的声音,也看见了那天真的面孔。我感激得无话可说。在这样一本单薄的集子后面,在这些短小的文章里面,还有什么“深入”和“积累”的经验可谈吗?
虽然我也深深体会到:他提出这个建议,完全是认真的,而且是热情的盼望着的。但是我想:这些问题,留待我病好以后再谈吧,淮舟同志是可以原谅的。
最后,我想说明的只是:淮舟同志辑录这些短文,是对我养病期间很大的一种帮助,一种鼓励和一种安慰。我同意出版这本小书,是想把我在那生活急剧变革的几年里,对天津人民新的美的努力所作的颂歌,供献给读者。
1962年2月
------------------
一鸣扫描,雪儿校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