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概述 - 中国道教

历史今天:1988年11月15日 巴勒斯坦独立宣言发表
  1. 国学
  2. 文学
  3. 宗教哲学
  4. 中国道教

概述

    中国道教在一千八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不少杰出道士和道教学者(大多也
是道士)。他们有的是道派的创立者;有的从事道教方术(包括医药、养生、炼丹及其
他)的研究;有的则致力于道教教理的阐述;有的还是农民起义的领袖。因此,张陵、
张鲁、张角、寇谦之、陆修静、陶弘景,邱处机以及魏伯阳、葛洪、孙思邈、司马承祯、
吴筠、成玄英、王玄览、谭峭、陈抟、俞琰、雷思齐、杜道坚、李道纯等,皆名著道教
史册,成为道教史上的中坚人物。
    中国道教初创时,主要流行于民间,曾同当时的农民起义相结合。东汉灵帝时(16
8~188),太平道创始人张角,利用太平道教义发动黄巾起义;张鲁也利用五斗米道与
封建王朝相抗衡,在汉中建立政教合一政权近三十年之久;东晋孙恩、卢循的起义,义
军十余万众,转战沿海南北十余年;都在不同程度上打击封建王朝的统治。魏晋以后,
一部分道教徒因受封建统治阶级的扶植和利用,使道教趋于上层化,有时并或多或少地
卷入宫迁政治,而使一批道士以见知时主而闻名于当世。如齐梁道士陶弘景是茅山宗的
创始人,深受梁武帝萧衍的尊崇,“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时人
谓之山中宰相”。隋唐道士王远知,以曾向唐高祖李渊密告符命,深得唐高祖和唐太宗
的尊礼。其后潘师正、司马承祯等,亦因受高宗、玄宗的尊礼而名闻天下。宋、元、明
各代受尊崇的道士也很多。
    在道教的发展过程中,又与儒、释相互斗争、相互融合。
    绝大多数道士皆在不同程度上融合儒、释,唐宋以后道士更为普遍。但也有少数道
士以和佛徒争论而著称于世。如齐梁时之顾欢、孟景翼、孟智周,隋唐时之刘进喜、李
仲卿、李荣等。他们都在道教理论上有建树,但又以与佛徒辩论而知名。
    道士们在进行宗教活动的同时,许多人还致力于研究某些问题(如道教理论、方术
等),其实际效果却超出了道教范围,而涉及许多学科领域,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对那
些领域都或多或少地作出了贡献。举其大者,有下列几个方面:
    (一)中国哲学。道教十分重视《老子》和《易经》,以之作为阐发教义、制定方
术的理论基础。道教的宇宙观、人生观和方法论,无不植根于此。故历代有很多道士致
力于此二书的研究与阐发。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所列唐前《老子》注疏六十余家
中,即有道士三十六家。《易》学用作道士炼丹理论,不晚于东汉,被尊为“丹经王”
的《周易参同契》,即成书于东汉魏伯阳。五代北宋道士陈抟更将《易》《老》相结合,
写出《无极图》《太极图》《先天图》《正易心法·注》《易龙图》等易学、丹道著作,
使易学得到了发扬。
    他所建立的先天易学思想体系,不仅为道教南、北二宗及明清内丹各家的理论指导,
而且促进了宋明理学的发展。开理学之基的周敦颐《太极图说》,即是据陈抟《无极图》
衍化而来;邵雍的象数学亦承陈抟《先天图》而创立。其后二程、朱熹等理学大家无不
深受陈抟易学的影响。继陈抟之后,发明易老学的道教学者代不乏人。其著者如雷思齐
作《易图通变》《易筮通变》《老子本义》,李道纯作《道德会元》《三天易髓》,杜
道坚作《道德玄经原旨》《玄经原旨发挥》,俞琰著《周易集注》《读易举要》《易传
考证》《易外别传》,刘一明作《周易阐真》《孔易阐真》等。他们对易、老的阐述,
都或多或少地为中国古代哲学增添了新的成分。
    (二)医药、养生。为了长生成仙,道教创造了许多炼形养神的方术,并很注重对
古代养生、医药学的研究与发扬。许多道士为此付出了毕生的精力。葛玄、葛洪、陶弘
景、孙思邈、司马承祯、吴筠等是其中的杰出者。葛玄以擅长胎息而知名。葛洪主外丹,
但又是魏晋诸方术的集大成者,且是医药学家,著有《金匮药方》《肘后备急方》等医
药书。陶弘景是大医学家,既作有养生学专著《养性延命录》,又撰有《本草集注》
《陶隐居本草》《药总诀》《补阙肘后百一方》等医药学著作。孙思邈更以医术高超和
作《千金方》《千金翼方》而名闻天下,被后世尊为药王。司马承祯作《坐忘论》《修
身养气诀》《服气精义论》,吴筠作《玄纲论》《形神可固论》等,从理论上对道教方
术进行总结。
    (三)炼丹与化学。为了长生成仙,又有许多道士从事炼丹,企图通过冶炼矿石制
成“不死药”,用之服食而成仙。从事炼丹的道士很多,最著者有魏伯阳、狐丘、葛洪、
陶弘景、孙思邈、陈少微、张果等。魏伯阳作《周易参同契》,被誉为“万古丹经王”。
狐丘作《五金粉图诀》《出金矿图录》《河车经》《玄珠经》。葛洪的《抱朴子》有金
丹篇和黄白篇。陶弘景作《合丹药诸法式节度》《集金丹黄白方》《太清诸丹集要》。
孙思邈作《太清丹经要诀》。陈少微作《修伏灵砂妙诀》《九还金丹妙诀》。张果作
《玉洞大神丹砂真要诀》等。尽管炼丹家们的长生不死愿望终是幻想,不死药也未炼成,
但他们却炼出了一批可供内服与外用的颇具疗效的丹药。特别重要的是他们的炼丹活动
是在不自觉地进行化学试验,他们以及许多不知名道士写出的大批外丹书,实际是中国
古化学的原始记录,为后世研究中国古化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四)气功与人体科学。同样为了长生成仙的目的,又发展了古代气功术,形成了
独具特色的道教内丹学。因它是五代以后许多道派专习或兼习的方术,故研究者颇多,
最著者有崔希范、陈朴、陈抟、张伯端、王嚞、白玉蟾、李道纯、陆西星、伍守阳、柳
华阳、李西月、刘一明等。对他们留存的大批内丹书进行研究,有助于发展现代气功,
为人们健身疗病服务,甚至有助于人体科学的探讨与研究。
    (五)星历、地理学。道教从宗教需要出发,对天文、地理亦多涉足。一些道士为
此写出了星历学和地理学著作。如元代道士赵友钦,曾作有易学著作和兵家书,已亡佚;
所作星历学著作《革象新书》,原为五卷,经王祎刊订为二卷,已收入四库全书。宋濂
为之作序,谓其“当与《历经》并行无疑”。元代道士朱思本,从至大四年(1311)到
延皊七年(1320)间,利用奉诏代祠名山大川之便,实地考察了河北、山西、山东、河
南、江苏、安徽、浙江、江西、湖北、湖南等十省的许多地方,花了十年时间,取得大
量调查资料,绘成《舆地图》二卷,刊行于世;又写有《北海释》《和宁释》《西江释》
等地志考辨文章。至于李志常随邱处机西觐元太祖后,写成《长春真人西游记》二卷,
实为当时西北、中亚地志与民俗的实录,为后世研究元代中亚史地和中西交通史提供了
重要资料。
    (六)文学艺术。许多道士出入三教,儒学根柢较深,因而他们中擅长诗文、绘画、
音乐、书法者,代不乏人。以诗文著称者,仅宋元间即有董嗣杲、马臻、陈义高、吴全
节、朱思本、张雨、薛玄曦等人,尤以张雨、薛玄曦最负盛名。他们皆有诗文集传世。
除亡佚者外,董嗣杲之《庐山集》五卷、《英溪集》一卷、《西湖百咏》二卷,马臻之
《霞外诗集》十卷,陈义高之《陈秋岩诗集》二卷,张雨之《句曲外史集》(诗)八卷,
皆收入《四库全书》。朱思本之诗文集《贞一稿》被收入《委宛别藏》。以绘画著称者,
张陵后嗣也大有人在,三十八代张与材善画龙,三十九代张嗣成除画龙外,也擅山水,
画有《庐山图》面世,虞集为之题词。四十代张嗣德善画墨竹、禽鸟。龙虎山道士方从
义(号方壶)、太一道士张彦辅尤负画名。方从义画有《青山白云图》,虞集为之题句,
《钟山隐居图》,宋濂为之题词,《山庵图》《仙岩图》,危素为之作序。张彦辅亦擅
山水,曾作《圣井山图》《江南秋思图》等,享名当时。入明以后,张陵第四十三代孙
张宇初,善画墨竹,自成一家,又精兰蕙,兼善山水,有《秋林平远图》传世。四十七
代张玄庆善画兰蕙、竹石。《无声诗史》《明画录》所收道士画家即有多人。清代道士
傅金铨亦善画,其《道书十七种》中收《自题诗画》一卷,为诗画合璧之作,有诗有画
者,上百,有画无诗者二百六十以上,可见画稿之丰。
    以音乐著称者,除许多道士擅斋醮音乐外,明初出了一位杰出的道士音乐家冷谦。
明太祖闻其知音律、善鼓琴,任为太常寺协律郎,命其考正四庙雅乐,校定音律编钟,
成为明代郊庙音乐的奠基者。他又作琴谱《太古遗音》一卷,《琴声十六法》一卷,前
者已佚,后者仍存。傅金铨亦擅音乐,时人称其“工词翰,解声律、善画能琴,俊绝一
时”。以书法著称的道士亦不少。《贵溪县志》云:张与材“作大字有法,草书亦佳。”
张嗣成善草书,方从义善古隶章草。张雨亦工书,姚绶《句曲外史小传》曰:“饮酣伸
纸作大草,尤妙;小楷变率更(欧阳询)家数,世称工绝。”
    总之,道士们不仅创造了一种宗教,也创造了道教文化,其中涉及哲学、科技、文
学艺术等方面,当然也包含某些宗教性的内容。但它们仍是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的一个组
成部分。
    为了批判地继承这份文化遗产,认真研究有关道士的生平、著作是很有必要的。
    ------------------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