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附录一:后汉纪佚文
基字宪公,兹字季公,并为长史,闻固策免,并弃官亡归巴汉。南郑赵子贱为郡功曹,诏下郡杀固二子。太守知其枉,遇之甚宽,二人讬服药夭,具棺器,欲因出逃。子贱畏法,敕吏验实,就杀之。(
载范书李固传注)
长乐卫尉马腾,其长八尺,身体洪大,面鼻雄异,而性贤厚,人多敬之。(载初学记卷十九、太平御览卷三七七)
崔骃诣窦宪,始及门,宪倒屣迎之,曰:“吾受诏交公,公何得薄哉?”(载太平御览卷四七四)
崔骃上书曰:“窃闻春阳发而仓庚鸣,秋风厉而蟋蟀吟,盖气使之然也。”(载太平御览卷九四九)
第五伦为司空,有人与伦千里马者,伦虽不取,每三公有所选举,伦心不忘也,然亦终不用。(载太平御览卷二0八)
种皓字景伯,父为定陶令,有财三千万。父卒,皓皆以赈乡里贫贱者,其进趣名利者,皆不与交通。(载太平御览卷四七六)
韩卓字子助,陈留人。腊日奴窃食,祭先人。卓义其心,矜而免之。(载岁华纪丽)
附录二:袁宏传及其轶事
(一)晋书袁宏传
袁宏字彦伯,侍中猷之孙也。父勖,临汝令。宏有逸才,文章绝美,曾为咏史诗,是其风情所寄。少孤贫,以运租自业。谢尚时镇牛渚,秋夜乘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会宏在舫中讽咏,声既清会,辞又藻拔,遂驻听久之,遣问焉。答云:“是袁临汝郎诵诗。”即其咏史之作也。尚倾率有胜致,即迎升舟,与之谭论,申旦不寐,自此名誉日茂。
尚为安西将军、豫州刺史,引宏参其军事。累迁大司马桓温府记室。温重其文笔,专综书记。后为东征赋,赋末列称过江诸名德,而独不载桓彝。时伏滔先在温府,又与宏善,苦谏之。宏笑而不答。温知之甚忿,而惮宏一时文宗,不欲令人显问。后游青山饮归,命宏同载,众为之惧。行数里,问宏云:“闻君作东征赋,多称先贤,何故不及家君?”宏答曰“尊公称谓非下官敢专,既未遑启,不敢显之耳。”温疑不实,乃曰:“ 君欲为何辞?”宏即答云:“风鉴散朗,或搜或引,身虽可亡,道不可陨,宣城之节,信义为允也。”温泫然而止。宏赋又不及陶侃,侃子胡奴尝于曲室抽刃问宏曰:“家君勋迹如此,君赋云何相忽?”宏窘急,答曰: “我已盛述尊公,何乃言无?”因曰:“精金百汰,在割能断,功以济时,职思静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 ”胡奴乃止。
后为三国名臣颂曰:
夫百姓不能自牧,故立君以治之;明君不能独治,则为臣以佐之。然则三五迭隆,历代承基,揖让之与干戈,文德之与武功,莫不宗匠陶钧而群才缉熙,元首经略而股肱肆力。虽遭罹不同,迹有优劣,至于体分冥固,道契不坠,风美所扇,训革千载,其揆一也。故二八升而唐朝盛,伊吕用而汤武宁,三贤进而小白兴,五臣显而重耳霸。中古陵迟,斯道替矣。居上者不以至公理物,为下者必以私路斯荣,御员者不以信诚率众,执方者必以权谋自显。于是君臣离而名教薄,世多乱而时不治,故蘧宁以之卷舒,柳下以之三黜,接舆以之行歌,鲁连以之赴海。衰世之中,保持名节,君臣相体,若合符契,则燕昭、乐毅古之流矣。夫未遇伯乐,则千载无一骥;时值龙颜,则当年控三杰,汉之得贤,于斯为贵。高祖虽不以道胜御物,群下得尽其忠;萧曹虽不以三代事主,百姓不失其业。静乱庇人,抑亦其次。夫时方颠沛,则显不如隐;万物思治,则默不如语。是以古之君子不患弘道难,患遭时难,遭时匪难,遇君难。故有道无时,孟子所以咨嗟;有时无君,贾生所以垂泣。夫万岁一期,有生之通涂;千载一遇,贤智之嘉会。遇之不能无欣,丧之何能无慨。古人之言,信有情哉!余以暇日常览国志,考其君臣,比其行事,虽道谢先代,亦异世一时也。
文若怀独见之照,而有救世之心,论时则人方涂炭,计能则莫出魏武,故委图霸朝,豫谋世事。举才不以标鉴,故人亡而后显;筹画不以要功,故事而至后定。虽亡身明顺,识亦高矣。
董卓之乱,神器迁逼,公达慨然,志在致命。由斯而谭,故以大存名节。至如身为汉隶而迹入魏幕,源流趣舍,抑亦文若之谓。所以存亡殊致,始终不同,将以文若既明且哲,名教有寄乎!夫仁义不可不明,则时宗举其致;生理不可不全,故达识摄其契。相与弘道,岂不远哉!
崔生高朗,折而不挠,所以策名魏武、执笏霸朝者,盖以汉主当阳,魏后北面者哉!若乃一旦进玺,君臣易位,则崔生所以不与,魏氏所以不容。夫江湖所以济舟,亦所以覆舟;仁义所以全身,亦所以亡身。然而先贤玉摧于前,来哲攘袂于后,岂天怀发中,而名教束物者乎!
孔明盘桓,俟时而动,遐想管乐,远明风流,治国以礼,人无怨声,刑罚不滥,没有余泣,虽古之遗爱,何以加兹!及其临终顾讬,受遗作相,刘后授之无疑心,武侯受之无惧色,继体纳之无贰情,百姓信之无异辞,君臣之际,良可咏矣!
公瑾卓尔,逸志不群,总角料主,则素契于伯符;晚节曜奇,则三分于赤壁。惜其龄促,志未可量。
子布佐策,致延誉之美,辍哭止哀,有翼戴之功,神情所涉,岂徒謇谔而已哉!然杜门不用,登坛受讥。夫一人之身所照未异,而用舍之间俄有不同,况沈迹沟壑,遇与不遇者乎!
夫诗颂之作,有自来矣。或以吟咏情性,或以纪德显功,虽大指同归,所讬或乖。若夫出处有道,名体不滞,风轨德音,为世作范,不可废也。复缀序所怀,以为之赞曰:火德既微,运缠大过。洪飙扇海,二溟扬波。虬兽虽惊,风云未和。潜鱼择川,高鸟候柯。赫赫三雄,并回干轴。竞收杞梓,争采松竹。凤不及栖,龙不暇伏。谷无幽兰,岭无停菊。
英英文若,灵鉴洞照。应变知微,颐奇赏要。日月在躬,隐之弥曜。文明映心,钻之愈妙。沧海横流,玉石俱碎。达人兼善,废己存爱。谋解时纷,功济宇内。始救生灵,终明风概。
公达潜朗,思同蓍蔡。运用无方,动摄群会。爰初发迹,遘此颠沛。神情玄定,处之弥泰。愔愔幕里,算无不经。亹亹通韵,迹不暂停。虽怀尺璧,顾哂连城。智能极物,愚足全生。
郎中温雅,器识纯素。贞而不谅,通而能固。恂恂德心,汪汪轨度。志成弱冠,道数岁暮。仁者必勇,德亦有言。虽遇履尾,神气恬然。行不修饰,名节无愆。操不激切,素风愈鲜。
邈哉崔生,体正心直。天骨疏朗,墙岸高嶷。忠存轨迹,义形风色。思树芳兰,翦除荆棘。人恶其上,世不容哲。琅琅先生,雅杖名节。虽遇尘雾,犹震霜雪。运极道消,碎此明月。
景山恢诞,韵与道合。形器不存,方寸海纳。和而不同,通而不杂。遇醉忘辞,在醒贻答。
长文通雅,义格终始。思戴元首,拟伊同耻。人未知德,惧若在己。嘉谋肆庭,谠言盈耳。玉生虽丽,光不逾把。德积虽微,道映天下。
邈哉太初,宇量高雅。器范自然,标准无假。全身由直,迹洿必伪。处死匪难,理存则易。万物波荡,孰任其累!六合徒广,容身靡寄。君亲自然,匪由名教。爱敬既同,情礼兼到。
烈烈王生,知死不挠。求仁不远,期在忠孝。
玄伯刚简,大存名体。志在高构,增堂及陛。端委兽门,正言弥启。临危致命,尽其心礼。
堂堂孔明,基宇宏邈。器同生灵,独禀先觉。标榜风流,远明管乐。初九龙盘,雅志弥确。百六道丧,干戈迭用。苟非命世,孰扫氛雺!宗子思宁,薄言解控。释褐中林,郁为时栋。
士元弘长,雅性内融。崇善爱物,观始知终。丧乱备矣,胜涂未隆。先生标之,振起清风。绸缪哲后,无妄惟时。夙夜匪懈,义在缉熙。三略既陈,霸业已基。
公琰殖根,不忘中正。岂曰模拟,实在雅性。亦既羁勒,负荷时命。推贤恭己,久而可敬。
公衡冲达,秉志渊塞。媚兹一人,临难不惑。畴昔不造,假翮邻国。进能徽音,退不失德。六合纷纭,人心将变。鸟择高梧,臣须顾眄。
公瑾英达,朗心独见。披草求君,定交一面。桓桓魏武,外讬霸迹。志掩衡霍,恃战忘敌。卓卓若人,曜奇赤壁,三光参分,宇宙暂隔。
子布擅名,遭世方扰。抚翼桑梓,息肩江表。王略威夷,吴魏同宝。遂赞宏谟,匡此霸道。桓王之薨,大业未纯。把臂讬孤,惟贤与亲。辍哭止哀,临难忘身。成此南面,实由老臣。才为世生,世亦须才。得而能任,贵在无猜。
昂昂子敬,拔迹草莱。荷檐吐奇,乃构云台。
子瑜都长,体性纯懿。谏而不犯,正而不毅。将命公庭,退忘私位。岂无鹡鸰,固慎名器。
伯言謇謇,以道佐世。出能勤功,入亦献替。谋宁社稷,解纷挫锐。正以招疑,忠而获戾。
元叹邈远,神和形检。如彼白珪,质无尘点。立行以恒,匡主以渐。清不增洁,浊不加染。
种翔高亮,性不和物。好是不群,折而不屈。屡摧逆鳞,直道受黜。叹过孙阳,放同贾屈。
莘莘众贤,千载一遇。整辔高衢,骧首天路。仰揖玄流,俯弘时务。名节殊涂,雅致同趣。日月丽天,瞻之不坠。仁义在躬,用之不匮。尚想遐风,载揖载味。后生击节,懦夫增气。
从桓温北征,作北征赋,皆其文之高者。尝与王珣、伏滔同在温坐,温令滔读其北征赋,至“闻所传于相传,云获麟于此野,诞灵物以瑞德,奚授体于虞者!疚巴父之洞泣,似实恸而非假。岂一性之足伤,乃致伤于天下”,其本至此便改韵。珣云:“此赋方传千载,无容率耳。今于‘天下’之后,移韵徙事,然于写送之致,似为未尽。”滔云:“得益写韵一句,或为小胜。 ”温曰:“卿思益之。”宏应声答曰:“感不绝于余心,愬流风而独写。”珣诵味久之,谓滔曰:“当今文章之美,故当共推此生。”
性强正亮直,虽被温礼遇,至于辩论,每不阿屈,故荣任不至。与伏滔同在温府,府中呼为“袁伏”。宏心耻之,每叹曰:“公之厚恩未优国士,而与滔比肩,何辱之甚。”
谢安常赏其机对辩速。后安为扬州刺史,宏自吏部郎出为东阳郡,乃祖道于冶亭。时贤皆集,安欲以卒迫试之,临别执其手,顾就左右取一扇而授之曰:“聊以赠行。”宏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 ”时人叹其率而能要焉。
宏见汉时傅毅作显宗颂,辞甚典雅,乃作颂九章,颂简文之德,上之于孝武。
太元初,卒于东阳,时年四十九。撰后汉纪三十卷及竹林名士传三卷、诗赋诔表等杂文凡三百首,传于世。
三子:长超子,次成子,次明子。明子有父风,最知名,官至临贺太守。
(二)檀道鸾晋阳春秋
袁宏字彦伯,陈郡人。为大司马府记室参军,稍迁至吏部郎,出为东阳郡守,卒。(载文选卷四七袁宏三国名臣序赞李善注。按书名本当作续晋阳秋)
(三)世说新语
言语篇曰:“袁彦伯为谢安南司马,都下诸人送至濑乡。将别,既自凄惘,叹曰:“江山辽落,居然有万里之势。”注曰:续晋阳秋曰:“袁宏字彦伯,陈郡人,魏郎中令焕六世孙也。祖猷,侍中。父勖,临汝令。宏起家建威参军、安南司马记室。太傅谢安赏宏机捷辩速,自吏部郎出为东阳郡,乃祖之于冶亭。时贤皆集,安欲卒迫试之,执手将别,顾左右取一扇而赠之。宏应声答曰:‘辄当奉扬仁风,慰彼黎庶。’合坐叹其要捷。性直亮,故位不显也。在郡卒。”
文学篇曰:袁虎少贫,尝为人佣载运租。谢镇西经船行,其夜清风朗月,闻江渚间估客船上有咏诗声,甚有情致,所诵五言,又其所未尝闻,叹美不能已。即遣委曲讯问,乃是袁自咏其所作咏史诗。因此相要,大相赏得。”注曰:虎,袁宏小字也。续晋阳秋曰:“虎少有逸才,文章绝丽,曾为咏史诗,是其风情所寄。少孤而贫,以运租为业。镇西谢尚时镇牛渚,乘秋佳风月,率尔与左右微服泛江。会虎在运租船中讽咏,声既清会,辞文藻拔,非尚所曾闻,遂住听之。乃遣问讯,答曰:‘是袁临汝郎诵诗。’即其咏史之作也。尚佳其率有胜致,即遣要迎,谈话申旦,自此名誉日茂。”
又曰:桓宣武命袁彦伯作北征赋。既成,公与时贤共看,咸嗟叹之。时王珣在坐,云“恨少一句得写字足韵当佳”,袁即于坐揽笔益云:“感不绝于余心,溯流风而独写。”公谓王曰:“当今不得不以此事推袁。 ”注曰:续晋阳秋曰:“宏从温征鲜卑,故作北征赋,宏文之高者。”宏集载其赋云:“闻于相传,云获麟于此野,诞灵物以瑞德,奚授体于虞者!悲尼父之恸泣,似实恸而非假,岂一物之足伤,实致伤于天下。感不绝于余心,□流风而独写。”晋阳秋曰:“宏尝与王珣、伏滔同侍温坐,温令滔读其赋,至‘致伤于天下’,于此改韵。云:‘此韵所咏,慨深千载。今于“天下”之后便移韵,于写送之致,如为未尽。’滔乃云:‘得益写一句,或当小胜。’桓公语宏:‘卿试思益之。’宏应声而益,王、伏称善。”
又曰:“袁彦伯作名士传成,见谢公,公笑曰: “我尝与诸人道江北事,特作狡狯耳。”彦伯遂以箸书。注曰:宏以夏侯太初、何平叔、王辅嗣为正始名士。阮嗣宗、嵇叔夜、山巨源、向子期、刘伯伦、阮仲容、王浚仲为竹林名士。裴叔则、乐彦辅、王夷甫、庾子嵩、王安期、阮千里、卫叔宝、谢幼舆为中朝名士。
又曰:桓宣武北征,袁虎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东亭在侧,极叹其才。袁虎云:“当令齿舌间得利。”
又曰:袁宏始作东征赋,不道陶公。胡奴诱之狭室中,临以白刃曰:“先公勋业如是,君作东征赋云何相忽略?”宏窘蹙无计,便答:“我大道公,何以云无?”因诵曰:“精金百炼,在割能断,功则治人,职思靖乱,长沙之勋,为史所赞。”注曰:续晋阳秋曰:“ 宏为大司马记室参军。后为东征赋,悉称过江诸名望。时桓温在南州,宏语众云:‘我决不及桓宣城。’时伏滔在温府,与宏善,苦谏之宏笑而不答。滔密以启温,温甚忿,以宏一时文宗,又闻此赋有声,不欲令人显问之。后游青山,饮酌既归,公命宏同载,众为危惧。行数里,问宏曰:‘闻君作东征赋,多称先贤,何故不及家君?’宏答曰:‘尊公称谓,自非下官所敢专,故未呈启,不敢显之耳。’温乃云:‘君欲为何辞?’宏即答云:‘风鉴散朗,或搜或引,身虽可亡,道不可陨,则宣城之节,信为允也。’温泫然而止。二说不同,故详载焉。
宠礼篇曰:桓宣武尝请参佐入宿,袁宏、伏滔相次而至,莅名府中。复有袁参军,彦伯疑焉,令传教更质,传教曰:“参军是袁、伏之袁,复何所疑!”
轻诋篇曰:“桓公入洛,过淮泗,践北境,与诸僚属登平乘楼,眺瞩中原,慨然曰:“遂使神州陆沈,百年丘墟,王夷甫诸人不得不任其责。”袁虎率而对曰:“运自有废兴,岂必诸人之过?”桓公懔然作色,顾谓四坐曰:“诸君颇闻刘景升不?有大牛重千斤。啖刍豆十倍于常牛,负重致远,曾不若一羸牸。魏武入荆州,烹以飨士卒,于时莫不称快。意以况袁,四坐既骇,袁亦失色。
又曰:袁虎、伏滔同在桓公府,桓公每游宴,辄命袁伏。袁甚耻之,恒叹曰:“公之厚意,未足以荣国士,与伏滔比肩,亦何辱如之!”
附录三:历代着录及杂论
隋书经籍志(唐魏征等撰):
后汉纪三十卷,袁彦伯撰。
旧唐书经籍志(后晋刘昫撰):
后汉纪三十卷,袁宏撰。
新唐书艺文志(宋欧阳修等撰):
袁宏后汉纪三十卷。
崇文总目(宋王尧臣等编):
后汉纪三十卷,袁彦伯撰。
遂初堂书目(宋尤袤撰):
袁宏后汉纪。
通志艺文略(宋郑樵撰):
后汉纪三十卷,袁宏撰。
宋史艺文志(元脱脱等撰):
袁宏后汉纪三十卷。
文渊阁书目(明杨士奇等编):
袁宏后汉纪一部六册,阙。
●竹堂书目(明叶盛撰):
袁宏后汉纪五册。
世善堂藏书目录(明陈第编):
袁宏后汉纪三十卷。
绛云楼书目(清钱谦益撰):
袁宏汉纪。陈景云注曰:三十卷。晋末人,桓宣武幕客。
述古堂藏书目录(清钱曾撰):
袁宏后汉纪三十卷,十本。
季沧苇藏书目(清季振宜撰):
后汉纪三十卷(列宋元杂版书目)。
文瑞楼藏书目录(清金星轺撰):
后汉纪三十卷,晋袁宏撰。
孙氏祠堂书目(清孙星衍撰):
后汉纪三十卷,晋袁宏撰。一明刊本,一蒋国祥刊本。
书目答问(清张之洞撰):
后汉纪三十卷,晋袁宏撰。
带经堂书目(清陈征芝撰):
两汉纪六十卷,明万历刊本,先大父照宋本校。后汉纪,晋袁宏撰。
四库简明目录标注(清邵懿辰撰,邵章续录):
后汉纪三十卷,晋袁宏撰。
续录:明朱大韶有宋本袁宏纪,相传以美婢易于吴门故家。傅沅叔曾借得卢抱经校本,过录于汉魏丛书本,补正极多,有脱至二叶者。惜校本仅存下册。
史通(唐刘知几撰):
六家篇曰:为纪传者则规模班马,创编年者则议拟荀袁。
论赞篇曰:春秋左氏传,每有发论,假君子以称之。二传云公羊子、谷梁子,史记云太史公。既而班固曰赞,荀悦曰论,东观曰序,谢承曰诠,陈寿曰评,王隐曰议,何法盛曰述,扬雄曰撰,刘昺曰奏,袁宏、裴子野自显姓名,皇甫谧、葛洪列其所号。史官所撰,通称史臣。其名万殊,其义一揆。必取便于时者,则总归论赞焉。又曰:必寻其得失,考其异同,子长淡泊无味,承祚□缓不切,贤才间出,隔世同科。孟坚辞惟温雅,理多惬当。其尤美者,有典诰之风,翩翩奕奕,良可咏也。仲豫义理虽长,失在繁富。自兹以降,流宕忘返,大抵皆华多于实,理少于文,鼓其雄辞,夸其俪事。必择其善者,则干宝、范晔、裴子野是其最也,沈约、臧荣绪、萧子显抑其次也,孙安国都无足采,习凿齿时有可观。若袁彦伯之务饰玄言,谢灵运之虚张高论,玉卮无当,曾何足云!王劭志在简直,言兼鄙野,苟得其理,遂忘其文。观过知仁,斯之谓矣。
古今正史篇曰:至宋宣城太守范晔,乃广集学徒,穷览旧籍,删烦补略,作后汉书,凡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合为百篇。会晔以罪被收,其十志亦未成而死。先是,晋东阳太守袁宏抄撮汉氏后书,依荀悦体,着后汉纪三十篇。世言汉中兴史者,唯范、袁二家而已。
困学纪闻(宋王应麟撰):
鲁丕对策,见袁宏纪,而范史不载。
郡斋读书志(宋晁公武撰):
袁宏后汉纪三十卷。宏在晋末为一时文宗,性强直,虽为桓温礼遇,每不阿屈。以东京史籍不伦,谢承、司马彪之徒错谬同异,无所取正,惟张璠纪差详,因参摭记传以损益之,比诸家号为精密。
直斋书录解题(宋陈振孙撰):
后汉纪三十卷,晋东阳太守阳夏袁宏彦伯撰。以后汉书烦秽杂乱,撰集为此记。
文献通考经籍考(元马端临撰):
后汉纪三十卷。晁氏曰:袁宏彦伯撰。宏在晋末为一时文宗,以东京史籍不伦。谢承、司马彪之徒错谬同异,无所取正,唯张璠汉纪差详,因参摭记传以损益之。比诸家号为精密。陈氏曰:宏以后汉书烦秽杂乱,撰集为此记。
少室山房笔丛(明胡应麟撰):
编年昉自春秋、荀悦、袁宏浸盛,至李焘长编一千六十三卷极矣。
群书考索(明章如愚编):
袁纪之失,固亦不少,薛包安帝时人也,乃载于章帝纪;顺帝之元无所谓元嘉,而袁纪顺帝之末岁乃以元嘉纪号。司马公尝駮其失也。其有补于汉事者,亦间有之,郑弘谏答乌孙之议,并言窦宪之恶,今于袁纪有考焉,而范史未之闻也。
四库全书总目(清永瑢等撰):
后汉纪三十卷,晋袁宏撰。宏字彦伯,阳夏人。太元初官至东阳太守。事迹具晋书文苑传。是书前有宏自序,称“尝读后汉书,烦秽杂乱。聊以暇日,撰集为后汉纪。其所缀会汉纪(原注:案此汉纪,盖指荀悦之书涉及东汉初事者,非张璠书也。)、谢承书、司马彪书、华峤书、谢沈书、汉山阳公记、汉灵献起居注、汉名臣奏,旁及诸郡耆旧先贤传,凡数百卷。前史阙略,多不次序,错缪同异,谁使正之?经营八年,疲而不能定。颇有传者,始见张璠所撰书,其言汉末之事差详,故复探而益之”云云。盖大致以汉纪为准也。案隋志载璠书三十卷,今已散佚,惟三国志注及后汉书注间引数条,今取与此书互勘,璠记所有,此书往往不载,其载者亦多点窜,互有详略。如璠纪称“卢芳,安定人,属国夷数十畔在参蛮,芳从之,诈姓刘氏”。此书则作“刘芳,安定三川人,本姓卢氏。王莽末,天下咸思汉,芳由是诈称武帝后,变姓名为刘文伯。及莽败,芳与三川属国羌胡起兵北边”。以及朱穆论梁冀池中舟覆,吴佑谏父写书事,皆较璠纪为详。书纪称“明德马皇后不喜出游,未尝临御窗牖”。此书则作“
性不喜出入游观”。璠纪称“杨秉尝曰:‘我有三不惑:酒、色、财也。’天下以为名公”。此书删下一句。又如序王龚与薛勤丧妻事,璠纪先叙龚而追叙勤,此书则先叙勤而叙后龚。叙吕布兵败,劝王允同逃事,璠纪叙在长安陷时,此书追叙于后。亦颇有所移置,而核其文义,皆此书为长。其体例虽仿荀悦书,而悦书因班固旧文,翦裁联络,此书则抉择去取,自出鉴裁,抑又难于悦矣。刘知几史通正史篇称“世言汉中兴作史者,惟袁范二家”,以配蔚宗,要非溢美也。
十七史商榷(清王鸣盛撰):
晋东阳太守袁宏后汉纪三十卷。其着述体例及论断,全仿荀悦汉纪为之。但悦书在班之后,全取班书,宜也。宏书则在范之前,亦皆范书所有,范所无者甚少,何邪?宏自序云:“予尝读后汉书,烦秽杂乱,睡而不能竟也。聊以暇日,撰集为后汉纪。其所缀会谢承书、司马彪书、华峤书、谢忱书、汉山阳公记、汉灵献起居注、汉名臣奏,旁及诸郡耆旧先贤传,凡数百卷。前史阙略,多不次叙,错谬同异,谁使正之?经营八年,疲而不能定。始见张璠所撰书,其言汉末事差详,故复探而益之。”据此则宏所采者亦云博矣,乃竟少有出范书外者,然则诸精书实之语,范氏摭拾已尽。谢忱当作谢沈。晋书第八十三卷沈传云:“字行思,会稽山阴人。博学多识,会稽内史何充引为参军,以母老去职。康帝即位,以太学博士征,母忧去职。服阙,除尚书度支郎,迁着作郎,撰晋书三十余卷。卒年五十二。沈先着后汉书百卷”是也。又九十二卷文苑传云:“袁宏字彦伯,侍中猷孙。父勖,临汝令。宏为安西将军豫州刺史谢尚参军,迁大司马桓温府记室,自吏部郎出为东阳郡。太元初,卒于东阳,年四十九。撰后汉纪三十卷。”文选第四十七卷录其三国名臣序赞,李善注引檀道鸾晋阳春秋云“陈郡人,为东郡守”。阳字当在东字之下,传写误耳。太元是孝武帝号,上距康帝即位初约二十余年,则谢沈书在袁宏之前,故宏得引之。
郑堂读书记(清周中孚撰):
后汉纪三十卷,晋袁宏撰。(原注:宏,字彦伯,阳夏人。孝武帝太元初,官至东阳太守。)四库全书着录。隋志、新旧唐志、读书志、书录解题、通考,宋志俱载之。其着述体例及论断,全仿荀氏前汉纪为之。但荀纪在班之后,全取班书,宜也。此书在范之前,然亦皆范书所有,范书所无有甚少,何耶?其自序云:“余尝读后汉书,烦秽杂乱,睡而不能竟也。聊以暇日,撰集为后汉纪。其所缀会谢承书、司马彪书、华峤书、谢沈书、汉山阳公记、汉灵献起居注、汉名臣奏,旁及诸郡耆旧先贤传,凡数百卷。前史阙略,多不次叙,错谬同异,谁使正之?经营八年,疲而不能定。颇有传者,始见张璠所撰书,其言汉末之事差详,故复采而益之。”据此则彦伯所采者,亦云博矣,乃竟少有出范书外者,然则诸书精实之语范书摭拾已尽,二书固当并行。史通正史篇,亦谓“世定汉中兴史者,唯范袁二家而已”。按范书献纪末云:“明年,刘备称帝于蜀。孙权亦自王于吴,于是天下遂三分矣。”所以收束上文,最为完密。袁纪止缀一句,云“明年,刘备自立为天子 ”,此则不及范处。总之,后来者居上也。
附录四:序跋
(一)宋王铚两汉纪后序
右荀悦前汉纪三十卷,袁宏后汉纪三十卷,祥符中刊版于钱塘。版废几百年,今始合二书,用诸家传本校其异同,拨其讹误,稍条然可读,遂再刻之。
夫两汉之事最备者,繇司马迁、班固、范晔与夫荀悦、袁宏之书俱存故也。其事咸萃于编年,故曰纪;其事分于传、表、纪、志,故曰书。读荀袁之纪,如未尝有班范之书;读班范之书,亦如未尝有荀袁之纪也。各以所存,自达于后世。荀悦之作,后于班固;而袁宏之作,先于范晔。或先或后,或略或详,其体制凡例,则犹黑白之不相乱,河汉之不相涉也。荀袁二纪,于朝廷纪纲、礼乐刑政、治乱成败、忠邪是非之际,指陈论着,每致意焉。故其词纵横放肆,反复辩达,明白条畅,既启告当代,而垂训无穷,其为书卓矣。然比班范二史,缺裂不传,仅存篇目,盖因缘世故自有次第,而显晦若有时也。
编修王公,敦阅古训,博极群书。其出使浙东也,既刻刘氏外纪,以足资治通鉴,又重刻旧唐书。至刻此两汉纪,其艰其勤,尤为尽力。诸书咸备,然后绸绎上下数千载间,侵寻相接矣。其发挥兴废,用心高远,以加惠学者,非异时刻一书集之比。仆尝谓校雠是正文字,固儒者先务,然执一而意改者,所当慎也。盖一字之疑,后或得善本正之,若率以意改,即疑成实,传世行后,此字繇我而废,故学者贵于弛张变通也。公闻仆语,欣然有取,辄敢载之篇末,因论公覃思。此二纪谓与汉书不同,使并传于后,未易以彼废此,而一字不可相杂之本意,其不苟如此,抑以见瑰奇伟丽之观,必待人而后彰也。
绍兴十二年六月甲子日汝阴王铚序。
(二)明黄姬水刻两汉纪序
夫史以述王道,辨人纪,彰厥轨迹,以昭法戒,盖圣人之耳目,来世之龟镜也。苟是非善恶不足以示惩劝,观废兴,则虽侈闻淫缀雕琢称匠者,无所取焉。史官之设,肇自轩后,虞夏商周,载在诗书。王迹熄而人伦废,孔子乃遵周公之制,立百王之法,而作春秋。春秋者,经之标的也。慨夫惇史邈而行漓,素文没而言绝,后有作者,罕臻兹理。故号良史之才者,议论颇缪于圣人,近通人之作者,甄明或阙于前史,又况情文不类,出二家下者乎?
若乃汉侍中悦,晋太守宏,性静词华,图书掌七阁之秘;学该才逸,文章擅一时之宗。颍川托疾,文若礼敬于微年;牛渚高情,谢尚晤谭于申旦,愤操揽权明哲,炳几先之见;当温厚遇不阿,秉亮直之贞。着申鉴,则本仁义以献替;赋北征,则溯尼父之风流。抱结遐志,泄而为文。故其书也,要在达道义,章法式,笃名教之本,发帝王之蕴。如论灾沴,则本畴之休咎,陈天人之际也;如论夷狄,则本谟之即叙,严夏夷之防也;文臣三谏,惋遇主之难也;三游四弊,悼养士之失也;典经儒家,斯文教化之任也;井田封建,中正协和之思也;忠邪着消长之几,王霸折德刑之辨,礼究承天立政之端,乐契穆伦导俗之本;作营玩好,迪镂彤贵异之惩;内嬖外戚,述幸佞亢龙之戒。言多准经,议不悖圣,其于作者,亦云庶几矣。且书有二体:曰书曰纪。书之体创自马迁,纪之体沿于左氏。闳衍周赡,区分条灿,一家之言,固不可少。而平易质直,综括简要,辞约而事详,则纪为得焉。故杜预有曰:纪事者以日系月,月系时,时系年,所以纪远近,别同异也。两汉纪者,则左氏体也。品拟其文,并为嘉藻。荀则典丽婉通,缅嗣西京之绝响;袁则浑深尔雅,一湔江左之靡风,诚艺林之□玉,史家之图籥矣。但其刊布弗广,遂致湮晦。
昔大复何舍人得荀氏书抄本于徐太宰家,刻于高陵。泾野吕公序之,曰:予曩在史馆,数问荀氏书弗获见,而恨校雠之无副。若袁氏书,则尤所希觏者也。宋绍兴间,汝阴王铚谓比班范史,缺裂不传矣,况今日哉!支硎杨公尝造先子五狱山人,语及袁荀之书,亟为叹赏。云往时曾于云间朱氏览宋刻本,真天府閟笈也,惜未祈借,为可怅懊,乃今不可复睹矣。后不逾月,有持一编售者,则朱氏本也。先予倾囊购焉,将序刻未暇,而先子已矣。噫!神物有归,幸获张华之剑,奇姿未耀,敢私桓氏之珠。辄复梓行,以永流播,怆焉述事,聊承堂构之心,率尔芜辞,岂尽作者之意,可慨也已。
呜呼!着策所以立公言也,权衡所以立公正也,书契所以立公信也。然誉或幸得,毁有外来,心迹之间,沉隐莫察,微瑕掩瑜,尺朱盖紫,自古然矣。悲夫,悲夫!此仲豫所以有未克之谈,而彦伯所以有恨然之叹者也。嘉靖岁戊申夏四月朔日士雅山人吴黄姬水撰。
(三)南监本袁纪明冯班跋
崇祯庚辰七月十八日灯下阅完荀袁两纪于破山莺转谷。兹因监本字多差讹,其中事迹、姓氏、地名,贫无书籍,止将纲目粗加参考,殊为残缺,俟班范全书得备,当覆翻以毕未精之业也,读礼之日,不废丹铅,以墨靛之笔易隳雠,敢直暴其罪于编末,明告之先大人矣。阅完衣□附记,凡历二十有余日。
(四)清宋荦序
前汉纪三十卷,汉末荀悦撰。后汉纪三十卷,晋袁宏撰。史称汉献帝雅好典籍,以班书文繁难省,命悦依左氏传体为汉纪三十篇,言约而事详,辨论多美。晋末袁宏踵之,参摭谢承、司马彪,张璠诸家,撰集为后汉纪,并行于世。荀袁继马班之后,而一变其体,号能复古,故学者甚重之。
洎宋祥符中,镂版于钱唐,版寻废,绍兴中再镂版浙东,语具王铚序。又案巽岩李氏云,某家有印本,乃天圣间益州市所摹刻者,衍文助语,乱布错置,往往不可句读。而近岁江浙印本,号为曾经校雠,其实与天圣市刻相似。又云传录岁久,卒难得其真,可为太息。盖是书在宋时已残脱如此。明成弘间,信阳阿景明得荀纪钞本,泾野吕楠又加是正刊行,然袁纪迄未见也。嘉靖间,五岳山人黄省曾偶从云间朱氏购得宋版旧本,其子姬水刻之吴门,二书于是复完。距今盖一百五十年矣,版又废,而学士大夫家藏□之者亦少。
蒋子笃志嗜古,慨然幸是书之存,而惜其传之不广也。间谒予吴阊署斋,见架上有黄氏锓本,遽携之去。黄本故多讹字,乌焉亥豕,展卷有之,亦有复误至数行者。蒋子重购得万历间监本差善,乃相对校雠,旁参班范两书,正其字之灼然讹者,而疑其句义之抵牾脱误者,授之劂氏。别为字句异同考一卷系其后,其用心抑可谓□已。予尝谓校书有二难:过信古人者,读误书不敢轻改一字,甚者从而傅会,如燕相之说举烛,其蔽失之陋。轻改古人者,或疑字奥义,遇所不解,辄以私臆奋笔改窜,其蔽失之妄。二者交讥,妄尤甚焉。噫嘻!校书如蒋子,庶无负古人也已。
蒋子家世仕宦,其尊人集公方伯曩官江右,于予有通门之雅。蒋子年甚少,顾好学,喜交文章士,于裘马声色玩好鲜华靡丽之习,泊然无所动。又屡访求古书遗集之有裨于世者,思表章之,以嘉惠来者,其用意如是,岂易而得哉!汉纪既竣,请予叙。予嘉蒋子之贤,而又喜故人之有子也,乃不辞而叙之。蒋子名国祚,字一臣,襄平人。
康熙丙子且月商丘宋荦叙。
(五)清邵长蘅序
蒋君重刻前后汉纪成,予得而读之,欣然觏未见书,絫昼夜卒业,乃为叙曰:
编年、纪传二者,皆史之正体。纪传详于人,编年详于代。将综其理乱兴废、纪纲政治得失之故,以为后法戒,则编年为宜。顾自史迁刱为纪传,作者相承。荀悦撰汉纪,乃仿左氏传,为编年体,而袁宏继之,撰后汉纪,要可谓特立之士,宜当时之重其书也。是书前后各三十卷,分代以纪年,因年以系月日,而凡制度之沿革,人之忠邪,刑政赏罚之是非,与夫日蚀星变灾祥沴戾之作,大略刻载,而亦时有论着,以明己意。悦纪奉诏,作论多醇正。宏纪其自所撰集,故论犹放纵。光武即位于鄗,而宏以为更始尚存,不宜自立。论六家九流,而曰道明其本,儒言其用。因陈纪之论,而曰肉刑当复。如此类,不尽合于道。顾其笔力君踸踔,亦史家之雄也。夫二子之才,其去班范尚远,顾能于左传之后,司马通鉴之前,卓然成一家言。论者谓二纪与汉书不同,使并传于后,未易以彼废此,知言哉!
予又尝谓三代以下,享国惟汉最长,法戒亦至汉而略备。人皆知西汉之亡以外戚,东汉之亡以宦官、奸臣。愚不谓然。夫木先朽而蠹生,物先腐而虫出。今夫外戚、宦官、奸臣是蠹也,虫也;而所以穴蠹与虫者,其原在上。人主清明英断,进用忠贤,屏斥谗邪,则西、东京之所以盛;人主优柔昏回,谗邪进而贤人退,群枉炽而正士消,则西、东京之所以衰。迨夫国势已移,其时虽有忠义之士,痛哭而陈,发愤而图难,而卒无能搘将倾之□,□既沈之鼎。虽曰气运,良繇人事,是可为永监者也。
案荀纪后于班,而班之前尚有贾逵、刘歆诸家。袁纪先于范,而袁之前亦有东观记及谢承、薛莹、司马彪、华峤辈凡九家,今大概缺轶矣。是书垂一千四百余年,自宋至今,更六七剞劂,而幸而得与班范二书并传,士之着书立说有赖于后人之表章者,顾不亟哉!然则蒋君之于荀袁,厥功伟已。
忆六年前予识君豫章,酝藉有名士风,即之温然,盖时时往来怀抱云。君名某字某,叙之者为毗陵邵长蘅,时康熙丙子六月上澣日。
(六)清毛奇龄序
六艺家史家失传久矣。皇上搜经学之在章句外者,侍卫成君应诏梓经解数十百卷,而隋唐以前,抄括无有,一祗子夏易传,而侍卫原序尚三叹为宋元间人伪书,则他可知矣。襄平蒋萝□、梅中兄弟,嗟史学之阙,谓自典午后八书南北合成十史,而五后十国五十余年间。寥寥数策,仅传欧阳氏。家君冯亿之所为得一失伯,怅怅然若游之无何之乡,将取扈氏、卢氏梁、汉、周三史所未传者,合之十国编年诸书,以备五后。因之先梓马令、陆游二南唐书行世,而以为未足。复溯自二汉纪、唐书,以迄宋辽金元逸史之全将循次编补,汇成大观,而惜乎以他事沮也。
余尝就萝□、梅中聆其谈议,谓两汉二书皦若日月,迥非二纪之可比,顾各有相发。荀豫前纪作于汉初平、兴平之间,已习见班氏成书,而应诏减省,创立五志以补春秋考纪所未备。若袁虎后纪,则先于范氏所作五十余年,其中多范氏所删取而不尽录者。二纪之当具,比之易之有荀九家,礼之有熊氏、皇氏,所应重标其书,为逸史倡,故不惮亟为梓之如此。至其所雠校,则初购善本于吴门,宋开府署得明嘉靖间姬水黄氏所勒本,续得宋版前纪于项侍郎宅,又续得明南监本后纪于吴宫允宅,互相参对,补其漏而更其讹,疑即阙之,不妄填一字。起自乙亥冬十一月,讫于丙子夏六月。会其尊大人由两浙行省左移参知,从杭州寄居吴门,中间多旷月,凡八阅月工竣。
自古学沦失,士子习一经,竞为举文,茫然不解典籍为何物。即一二知名之士,橐笔载牍,日以文赋相 □高,而巾箱五经;匿为珍秘,一遇史事,即司马光稽古录,无不张口□□,不能略辩。而萝□、梅中年不逾终贾,胸怀万卷,其能网古今而罗百氏如是,是非古学将兴,有应运而先开者邪?吾愿天之假以时,而得尽踵其所为志也。康熙丙子季夏月萧山毛奇龄初晴氏题于南山之稽古堂。
(七)清蒋毓英重刻前后汉纪序
自马班代起,遂分编年、纪传之体而为二。至东汉以下,讫宋元,各有一代之史,其体皆宗纪传。而马班纪传之外,复有表,有书,有志,于律历、礼乐,河渠、地理、五行、灾异、人物世系,莫不具详,后有作者,不能易焉。二氏洵良史才哉。有宋涑水考亭综列代之成史,昭千古之法戒,其义本乎春秋,其体仿乎左氏,而详而不繁,质而不诬,得圣人谨严之旨,苟欲观诸史之异同,以正其舛误,断不能舍是而别有论定矣。
汉史自马班外,若贾逵、刘歆、谢承、华峤各有撰述,其仿左氏编年之体,间取书志中大者,若律历、河渠、灾异,各系时以记事,俾后之览者,晓然知一代之典章因革所由起,与天时人事所由验,则荀袁二氏之两汉纪亦差足称详而不繁,质而不诬也。暇日欲令儿辈各写一册,以便浏览。若无他本可较,因请今大中丞宋公藏本以资考订,遂令国祚与及门士山阴许君尚质,旁搜别本,点正句读。两纪行世既鲜,旧版脱误,大约荀纪则取证于如淳、晋灼、臣瓒、文颍诸注,而尤以师古注为确。袁纪则略采范氏后汉书与章怀太子诸注为证,宁阙疑,毋率改。末学后生复不自量,记所同异若干余条,请正于大中丞宋公,谬为许可,命付开雕,以广二书之传。
若夫荀纪奉诏所作,论多醇正。袁纪自所撰集,论犹放纵,其纯驳错见,自不相掩,已具述于中丞公与毗陵邵君序内,兹不复赘。因慨二十一史之外,若谢承、华峤等书,散见各注,久乏全本,傥好古君子,不惮冥搜,补正残缺,重令遗编与马班、涑水考亭诸书并垂天壤,裨正史之所未逮,其文以是刻为嚆矢也夫。康熙丙子且月襄平蒋毓英序。
(八)清蒋国祚两汉纪异同考序
荀悦前汉纪三十卷,袁宏后汉纪三十卷,祥符中镂版于钱唐,版废几百年,再刻于绍兴年间。汝阴王铚序云:“编修王公,敦阅古训,博极群书。其出使浙东,既刻刘氏外纪,以足资治通鉴,又刻旧唐书,至刻此两汉纪,其艰其勤,尤为尽力。”盖两纪再刻于宋,而铚则与正文字者也。历元而明,何舍人大复得荀氏纪抄本于侍读徐子容家,泾阳吕仲木氏复为校正,付高陵令翟清刊布。其序云:“校雠无副,而袁氏纪尤所希觏。” 是时止有荀氏本也。嘉靖间吴郡黄姬水重刻两纪,云原本宋刻得自云间朱氏,意即铚所校雠本也。顾字句尚多舛讹。最后有万历二十六年南京国子监镂版,差善黄氏刻本,而行世绝少,因取诸本互校,重授开雕,讹者正之,疑者缺之,并胪列其字句异同若干条于卷末,以冀合于王氏,不敢率以意改之。意两纪自祥符凡经五刻,阅五百余年而又镂版于钱唐,是书之显晦,若适有数焉。襄平蒋国祚识。
(九)清陈璞两汉纪校记叙
两汉纪久无善本,明嘉靖黄氏姬水所刻。四库总目以为旧本矣,然讹脱特甚。康熙间襄平蒋氏重刊,称参伍旧刻雕版。毛西河序言其用黄氏本与宋版前纪、监本后纪互相参对。今宋版、监本皆不得见,而蒋本校改黄本,亦十不及五,且有误改。如前纪杨兴字君□,不汉书,见于通鉴考异,蒋本乃据汉书改作“君兰”之类。今此刻以陈兰甫先生所藏黄氏本,经果亲王手校,兰翁亦略校一过,与蒋本所校改无可疑者尽从之。尚有书存所改不复着于此,乃更取史记、班书、通鉴、王行甫西汉年纪及考异诸书以校前纪,取东观汉记、魏志裴注、范书章怀注、续汉志刘注、通鉴考异诸书以校后纪,合果校、陈校得若干条,分为上下两卷。陈璞记。
(十)清钮永建两汉纪校释后记
爰以壬辰之岁,书院始课札记,永建习学于此,仅能治校勘之业,凡治前后汉纪六十卷,得校语六卷。文献通考载宋李焘跋,谓是书天圣中已无善本。康熙中襄平蒋国祚以旧本参校为两汉纪异同考附刊于后,最为近代精本,然犹滋讹脱。近番禺陈璞合诸本复校,颇称详密,刊于广东学海堂。窃不知量,更以管见纠发缪滞,补所未备,其蒋校、陈校已着录者略之,凡属艸稿七阅月,编录如右。光绪十八年十月二十七日上海钮永建记。
(十一)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
明黄姬水刊本,十一行二十字,有嘉靖戊申黄姬水序。
冯己苍舒校用朱墨笔。黄丕烈校用墨笔,有跋录后:“崇祯癸酉九月读一过,此本讹缪百出,几不能成章矣,奈何!孱守老人识于默庵,时二十四日灯下。”
“此书大略以治功为本,举而厝之,可以理世,细琐之事,一切阙如,立身之节亦所轻也。后之读者知之。老人又记。”
“此书系明刻,合前后汉纪而为一部,予于辛亥岁得诸酉山书肆中。开卷见朱墨两笔稍有点读而未终,遇脱落处则曰疑有误,乃知此人亦未得善本校雠,故所阅未竟,惟落款孱守老人初不知为何人。及检钱遵王读书敏求记,知为冯己苍,方悟卷首之大树将军印本冯氏印也。然雠校未竟,颇为惋惜。今秋偶过学余书肆,见插架有旧钞前汉纪,携归与此本对勘,此所脱落大半赖钞本补完,诚一快事。旧钞卷首多目录一纸,书中遇宋讳如桓、匡、愍、敬,尽从阙笔,其为照宋钞无疑,虽残缺亦所不免,想宋刊亦同,故无从补竟耳。壬子九秋朔日校毕书此志喜,古吴黄丕烈。”
前汉纪卷三十尾有墨书:“右通直郎时添差充绍兴府会稽县丞庄革校正”一行。余曾见海虞瞿氏藏钞本正同,殆同出一源也。后汉纪亦略校十许处,大抵据通鉴考异所引也。冯氏二跋录后:“崇祯癸酉,孱守老人读一过。大略荀书略而裁,非关乎政治之得失不苟存也,即立身大节间亦缺如。袁书增其所删,不知流于支也。古今人不相及大概若斯,而况于今也哉。是月为是日为一。灯下识。”
“是夜闻有异声于西楼者,余刚决不信,遂与徐介甫、从弟叔昭移床据之,阅毕此卷而寝。”
明万历二十六年南京国子监本,十行二十字。
按:故人吴佩伯慈培于此书致力最勤,言此南监本最佳,亦最难得,远胜吕楠及黄姬水刊本,故附存之。
后汉纪旧写本,十一行二十字。
盛昱旧藏,卷尾有朱笔跋云:
“此与荀纪内改刓皆依汉书、通鉴,尚需旧本正之。蒋氏新刻讹谬更甚。甲辰五月。”
“干隆己巳四月三十日、五月初一、二、三、四日读。”
引用书目
史记 汉司马迁撰 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本
汉书 汉班固撰 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本
后汉书 刘宋范晔撰 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本
三国志 晋陈寿撰 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本
资治通鉴 宋司马光撰 中华书局标点本
东观汉记 汉班固刘珍等撰 聚珍版本
后汉书补逸 清姚之骃辑 康熙柏筠书屋刻本
七家后汉书 清汪文台辑 光绪八年镇海林氏刊本
东塾遗稿续后汉纪 清陈澧撰 稿本
两汉纪字句异同考 清蒋国祚撰 康熙蒋氏兄弟本两汉纪末附
两汉纪校记 清陈璞撰 学海堂本两汉纪末附
两汉纪校释 清钮永建撰 南菁讲舍文集本
后汉书集解 清王先谦撰 商务印书馆排印本
后汉书补注 清惠栋撰 丛书集成本
后汉书疏证 清沈钦韩撰 光绪浙江书局本
后汉书注补正 清周寿昌撰 丛书集成本
后汉书补注续 清侯康撰 丛书集成本
后汉书注又补 清沈铭彝撰 丛书集成本
后汉书辨疑 清钱大昭撰 丛书集成本
东汉九卿年表 清万斯同撰 二十五史补编本
东汉朔闰考 清徐绍桢撰 二十五史补编本
两汉刊误 宋刘攽撰 宸翰楼丛书本
两汉刊误补遗 宋吴仁杰撰 知不足斋本
汉书新证 陈直撰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三国志集解 卢弼撰 古籍出版社本
廿二史考异 清钱大昕撰 丛书集成本
考史拾遗 清钱大昕撰 商务印书馆出版
十七史商榷 清王鸣盛撰 丛书集成本
廿二史札记 清赵翼撰 四部备要本
诸史琐言 清沈家本撰 沈寄簃先生遗书本
国语 士礼居丛书本
战国策 士礼居丛书本
华阳国志 晋常璩撰 四部丛刊本
汉官六种 四部备要本
通典 唐杜佑撰 万有文库本
通志 宋郑樵撰 万有文库本
文献通考 元马端临撰 万有文库本
易 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
诗 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
尚书 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
周礼 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
礼记 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
仪礼 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
论语 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
孝经 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
公羊传 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
谷梁传 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
尔雅 中华书局影印十三经注疏本
春秋左传注 杨伯峻编着 中华书局出版
孟子译注 杨伯峻译注 中华书局出版
老子校释 朱谦之撰 中华书局出版
庄子集释 清郭庆藩集释 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
晏子春秋集释 吴则虞集释 中华书局新编诸子集成本
荀子 诸子集成本
韩非子集释 陈奇猷集释 上海人民出版社本
商君书注释 高亨注释 中华书局出版
吕氏春秋 诸子集成本
慎子 诸子集成本
列子集释 杨伯峻集释 中华书局本
韩诗外传集释 许维遹校释 中华书局出版
尚书大传 四部丛刊本
孔子家语 四部丛刊本
春秋繁露 汉董仲舒撰 四部丛刊本
新序 汉刘向撰 四部丛刊本
说苑 汉刘向撰 四部丛刊本
法言 汉杨雄撰 四部丛刊本
新论 汉桓谭撰 上海人民出版社点校本
论衡注释 汉王充撰 北大历史系论衡注释小组注释 中华书局出版
潜夫论笺 汉王符撰 清汪继培笺 彭铎校正 中华书局出版
申鉴 汉荀悦撰 四部备要本
孙子兵法集注 四部丛刊本
司马法 四部丛刊本
太公六韬 四部丛刊本
尉缭子注释 华陆综注释 中华书局出版
说文解字 汉许慎撰 中华书局影印本
说文解字段注 清段玉裁注 成都古籍书店影印本
说文通训定声 清朱骏声撰 清道光刊本
说文解字注笺 清徐灏撰 石印本
方言 汉杨雄撰 古今逸史本
释名 汉刘熙撰 古今逸史本
广雅 魏张揖撰 古今逸史本
经典释文 唐陆德明撰 抱经堂丛书本
独断 汉蔡邕撰 古今逸史本
风俗通义校释 汉应劭撰 吴树平校释 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古今注 晋崔豹撰 古今逸史本
世说新语 刘宋刘义庆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
困学纪闻 宋王应麟撰 商务印书馆出版
日知录 清顾炎武撰 四部备要本
积微居读书记 杨树达撰 中华书局出版
少室山房笔丛 明胡应麟撰 中华书局出版
北堂书钞 隋虞世南撰 光绪孔广陶刻本
初学记 唐徐坚等撰 中华书局排印本
艺文类聚 唐欧阳询等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汪绍楹校本
岁华纪丽 唐韩鄂撰 学津讨原本
开元占经 唐瞿昙悉达撰 明抄本
太平御览 宋李昉等撰 中华书局影宋本
群书考索 明慎独书屋本
逸周书 古今逸史本
水经注 北魏郦道元撰 商务印书馆本
楚辞 四部丛刊本
文选 梁萧统编 中华书局影印本
蔡中郎集 汉蔡邕撰 四部丛刊本
隶释 宋洪适撰 清刻本
金石文字记 清顾炎武撰 借月山房本
袁安碑 河北第一博物馆半月刊一九三三年第二期
秦汉史の研究 日本栗原朋信着 吉川弘文馆本
史书考 日本富谷至撰 西北大学学报一九八三年第一期
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清严可均校辑 中华书局影印本
晋书 唐房玄龄等撰 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本
隋书 唐魏征等撰 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本
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撰 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本
新唐书 宋欧阳修等撰 中华书局二十四史本
声无哀乐论 晋嵇康撰 人民音乐出版社吉联抗译注本
中国音乐史纲 杨荫浏着 万叶书店出版
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着 香港版
廿史朔闰表 陈垣撰 中华书局本
四库全书总目 清永瑢等编 中华书局排印本
藏园群书经眼录 傅增湘撰 中华书局出版
东汉会要 宋徐天麟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排印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