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百八十
州郡十
古兖州今置郡府十 县七十一
灵昌滑七县白马 酸枣 胙城 灵昌 韦城 卫南 匡城
濮阳濮五县 鄄城 雷泽 临濮 范 濮阳
济阳济五县卢 平阴 阳谷 东阿 长清
魏郡魏十县贵乡 元城 馆陶 临黄 莘 魏 顿丘 昌乐 朝城 冠氏
博平博六县聊城 博平 高唐 清平 堂邑 武水
东平郓五县须昌 钜野 寿张 郓城 宿城
平原德七县 安德 安陵 平原 蓨 平昌 将陵 长河
乐安 棣五县厌次 □河 阳信 渤海 蒲台
景城沧十二县清池 长芦 乐陵 盐山 景城 弓高 饶安 南皮 东光 临津 鲁城 无棣
清河贝九县清河 清阳 武城 漳南 临清 经城 夏津 宗城 历亭
古青州今置郡府七 县三十二
北海青七县益都 北海 临淄 寿光 千乘 博昌 临朐
济南齐八县历城 临济 章丘 丰齐 禹城 临邑 全节 亭山
淄川 淄五县淄川 长山 邹平 高苑 济阳
高密密四县诸城 莒 高密 安丘
东莱莱四县掖 胶水 即墨 昌阳
东牟登 四县蓬莱 文登 黄 牟平
安东府
古徐州今置郡府五 县三十三
彭城徐七县彭城 沛 蕲 滕 萧 丰 符离
临淮泗六县临淮 宿迁 下邳 涟水 虹 徐城
鲁郡兖十一县瑕丘 金乡 任城 邹 曲阜 泗水 干封 方与 中都 龚丘 莱芜
东海海 四县朐山 东海 沭阳 怀仁
琅玡沂五县临沂 沂水 承 费 新太
古兖州
禹贡曰:“济河惟兖州,东南据济水,西北距河也。济水及河,并具注序目篇。九河既道,河水分为九,各从其道也。九河已具注序目。雷夏既泽,雍沮会同。雷夏,泽名,在今濮阳郡雷泽县。言此泽还复其故,而雍沮二水同会其中也。沮音千余反。 厥土黑坟,色黑而坟起也。其草繇,其木条。繇,悦茂也。条,条畅也。繇音遥。浮于济漯,达于河。”浮,以舟渡也。济水已具注序目篇。漯水在汉水之东郡东武阳县,今魏郡莘县有东武阳城,无此水矣。因水入水曰达。漯音他合反。舜置十二牧,兖其一也。周礼职方曰:“河东曰兖州。其山岱,泰山,今鲁郡界。薮曰大野, 一名钜野泽,在今东平郡钜野县。川曰河、泲,□曰卢、潍。 卢水在济阳郡卢县。潍水在今高密郡莒县。与禹贡不同。潍音维。 其利蒲、鱼。人二男三女。畜宜六扰,六扰,六畜。谷宜四种。”黍、稷、稻、麦。盖以兖水为名。又兖之为言端也,信也。端言阳精端端,故其气纤杀也。其在天文,营室、东壁则卫之分野,汉之东郡及魏郡之黎阳,皆其分野。今灵昌、濮阳之西北境,济阳之西北境,博平之西南境,皆是。兼得魏、宋、齐、赵之交。汉之酸枣县,今灵昌之西 境,宜属魏。汉之东平及东郡之须昌、寿张,今东平及濮阳之东南境,皆宜属宋。汉之泰山,渤海之高乐、高城、重合、阳信,平原,今济阳之东南境,平原、乐安、景城之南境,博平之东境,皆宜属齐。汉之信都、清河、渤海郡,南至浮水,今清河,博平之北境,景城之北境,皆宜属赵。秦平天下,置郡,此为东郡,今灵昌、濮阳、济阳、魏郡、博平皆是。砀郡之东北境, 今东平郡。齐郡之北境,今平原、乐安郡。钜鹿、上谷二郡之东境。今清河、景城郡是。汉武置十三州,此为兖州。领郡国八。后汉并因前代。理昌邑,今鲁郡金乡县也。魏晋亦置兖州,领郡国八,理廪丘,今濮阳郡雷泽县。永嘉之后,陷于石勒。宋武平河南,又得其地,置兖州。领郡六,初理滑台,后理瑕丘。滑台,今灵昌郡。瑕丘,今鲁郡县。自二汉以后立兖州,非悉是古州疆域,所领郡国,东境兼入青州之地,西境则入荆河州之地。宋末,其地入后魏,自后分割不可详焉。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河南道。灵昌、濮阳、济阳、东平等郡皆是也。河北道,清河、魏郡、博平、平原、乐安、景城等郡是也。
灵昌郡东至濮阳郡二百二十里。南至陈留郡二百二十里。西至汲郡一百一十里。北至汲郡一百六十里。东南到济阴郡二百五十里。西南到荥阳郡二百八十里。西北到汲郡一百三十里。东北到邺郡二百十里。去西京一千三百六十里,去东京五百二十六里。户六万八千三百八十,口三十九万七千六百七十。
滑州今理白马县。其地得豕韦氏之国。豕韦氏,彭姓之国,祝融之后陆终第三子。白翦封于彭。春秋时属卫,战国亦属卫,其西境属魏。秦、二汉置东郡。晋为陈留、濮阳二国。宋武平河南,置兖州,以为边镇。领郡六,理于此。自晋末武帝作相,平慕容超之后,尽得河南之北境,镇守在此。后属后魏,亦为东郡。其城古滑台城,甚固。宋文帝遣将王玄谟攻围之二百余日,不拔。隋初置杞州,后为滑州,又改为兖州,寻废兖州,置东郡。大唐复为滑州,或为灵昌郡。领县七:
白马汉旧县也。春秋时,卫国曹邑。左传云:“狄灭卫,立戴公,以庐于曹。”即此。至文公,迁于楚丘,又迁于帝丘。有瓠子堤。黎阳津,一名白马津,郦生云“守白马之津”是也。
酸枣秦拔魏,置县。汉因之,以其地多酸枣,因以为名。县东北有延津,袁绍渡处,津南立壁以拒曹公。绍将淳于琼宿乌巢,在县东,为曹公所袭破之于此。
胙城汉南燕县,古南燕国,姞姓,后曰东燕。左传曰“蒋、胙、邢、茅”,注云:“东燕西南有胙亭。”姞,其讫反。胙音祚。
灵昌汉南燕县。
韦城古豕韦国。
卫南卫文公自曹邑迁楚丘,即此城。
匡城汉长垣县,古匡邑,故城在今县南。匡人围孔子,即此。春秋“会于匡”,即此是也。又有汉长罗县故城,在今县东北。古蒲邑在北界,子路为之宰。
濮阳郡东至东平郡一百八十里。南至济阴郡一百七十里。西至灵昌郡二百二十里。北至魏郡一百六十里。东南到鲁郡三百六十里。西南到陈留郡三百十里。西北到邺郡三百三十里。东北到济阳郡二百四十里。去西京一千五百八十里,去东京七百三十五里。户五万七千五百,口三十九万二千六百二十。
濮州今理鄄城县。鄄音绢。颛顼及昆吾氏之墟也,故谓之帝丘。今濮阳县也。昆吾氏当夏后氏之代。春秋及战国初为卫国之都。春秋经曰:“卫迁于帝丘。”后为宋所侵,尽亡其邑,独有濮阳。秦灭濮阳,置东郡。二汉属东郡、济阴二郡地。晋分置济阴郡、濮阳国,兼置兖州。领郡国八,理于此。后魏为濮阳郡,后周因之。隋文帝初郡废,后置濮州;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分入东郡、东平、济北三郡。大唐复置濮州,或为濮阳郡。领县五:
鄄城汉旧县也。魏陈王植初封鄄城侯于此地。
雷泽汉成阳县。郭缘生述征记曰:“尧冢在县东南。”有雷夏泽。又汉廪丘县故城在今县北。亦古郕伯国也。
临濮有清丘,左传“宋人、晋人盟于清丘”是也。
范汉旧县。春秋时,晋大夫士会之邑。
濮阳汉旧县。即昆吾之墟,亦曰帝丘。卫自楚丘迁于此城。诗云:“爰有寒泉,在浚之下。”寒泉在县东南,浚城在。汉武帝塞河瓠子口,沈白马玉璧,将军以下皆负薪,在今县西。
济阳郡东至鲁郡三百八十里。南至东平郡一百二十里。西至博平郡五十里。北至博平郡七十里。东南到鲁郡三百里。西南到濮阳郡二百四十里。西北到博平郡五十四里。东北到济南郡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八百二十里,去东京九百八十里。户三万八千五百十,口二十一万六千九百七十。
济州今理卢县。战国初,齐、卫之境。秦属东郡。汉末,属东郡、泰山二郡地。后汉属东郡及济北国。晋为济北国。宋为济北郡。后魏因之。隋初置济州,炀帝初复为济北郡。大唐武德四年,平王充,改为济州,或为济阳郡。今郡理即古碻磝城。沈约宋书作“敲嚣”字。碻磝津有城,故以为名。郭缘生述征记云即汉茌平县也。水经注云:“宋元嘉七年,到彦之北征,拔之,后失。至二十七年,以王玄谟为宁朔将军,前先锋入河,平碻磝,守之。”后魏书,泰常八年,于此立济州中城。其外城,后魏正光中刺史刁宣所筑。后周武帝筑第二城,即碻磝故城也。碻,苦高反。磝,古老反,又磝音敖。茌音助淄反。领县五:
卢汉旧县。有长城,东至海。史记苏代说燕王曰:“齐有长城、巨防。”巨防即防门也。汉临邑县故城在今县东,即马防城也。有卢水。
平阴汉肥城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左传齐晋战鞍城,亦在县东。故长城首起县北。又有巫山,一名孝堂山,即郭巨葬母之所。
阳谷汉须昌县地。
东阿春秋时,齐之柯邑。汉旧县也。又有汉谷城县故城在东。有鱼山,一名吾山。汉武瓠子歌曰“吾山 平,钜野溢”,谓此山。有谷城山,张良葬黄石之地。
长清汉卢县地。春秋时,齐石窌邑。窌音力又反。
魏郡东至博平郡武水县一百三十里。南至濮阳郡一百六十里。西至邺郡二百十里。北至清河郡二百十里。东南到濮阳郡一百五十里。西南到邺郡内黄县界九十里。西北到广平郡平恩县界九十里。东北到去西京一千五百六十里,去东京七百五十里。户十四万九千七百二十,口六十万八千五百。
魏州今理贵乡、元城二县。夏观扈之国。春秋晋地。战国时属卫、魏。秦属东郡。二汉属魏、东二郡地。二汉、魏、晋之魏郡,皆今邺郡地。魏分置阳平郡,晋因之。宋文帝置东阳平郡,后魏因之。后周置魏州。隋改为武阳郡。大唐武德四年,讨平窦建德,改置魏州。龙朔二年,改为冀州,改冀州为魏州。仍置大都督府。其魏、贝、博、棣、沧、德六州并隶焉。寻复旧,开元二十八年九月,刺史卢晖移通济渠,自石灰窠引流至州城西,都注魏桥,夹州制楼百余间,以贮江淮之货。 或为魏郡。领县十:
贵乡汉元城县地。有屯氏河。大河故渎,俗曰王莽河。
元城汉旧县。有沙麓山。又有马陵,即孙膑斫树杀庞涓之处。麓音鹿。膑,毗忍反。
馆陶汉旧县。
临黄汉观县地。有新台,卫宣公作新台于河上是也。
莘汉东武阳故城在今县南。又有阳平县,隋新置莘州也。
魏汉旧县。有白沟水,炀帝引通济渠,亦名御河。
顿丘汉旧县,在今县北阴安城是也。鲋鰅山,颛顼葬其阳,九嫔葬其阴,今名广阳山。有秋山,帝喾葬处。鲋音附,鰅音颙。
昌乐汉旧县。
朝城
冠氏
博平郡东至济南郡二百九十里。南至济阳郡七十里。西至魏郡冠氏县八十里。北至清河郡一百三十里。东南到济阳郡五十里。西南到魏郡冠氏县八十六里。西北到清河郡一百三十里。东北到平原郡及县界三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七十里,去东京九百三十里。户五万一千二百二,口四十七万六百五十。
博州今理聊城县。春秋时齐之西界聊摄地也。战国时为卫、齐、赵三国之交。秦属东郡。汉为东郡、平原、清河三郡境。后汉属东郡、平原二郡地。晋属平原国。宋分置魏郡。后魏因之,其后置南冀州。隋初废,后置博州;炀帝初州废,以其地属武阳郡。大唐复置博州,或为博平郡。领县六:
聊城汉旧县。有台城。又有汉茌平县故城,在今县东。
博平齐之博陵邑也。有摄城。汉博平县故城在今县东界也。
高唐汉旧县。有乌犊河。
清平汉清阳县,隋置今县。
堂邑汉旧县。
武水汉阳平县地。隋改今县。
东平郡东至鲁郡二百里。南至济阴郡三百五十里。西至濮阳郡一百八十里。北至济阳郡一百二十里。东南到鲁郡一百九十里。西南到济阴郡四百里。西北到济阳郡东阿县四十里。东北到济阳郡平阴县界五十里。去西京一千七百六十里,去东京九百十里。户四万二千七百五,口二十六万七千三百十。
郓州今理须昌县。春秋时为鲁之附庸须句国也。左传云“伐邾取须句”是也。战国时属宋。秦属砀郡。汉属东郡、东平国地,后为东平国。晋、宋、后魏并因之。后周宣帝置鲁州,寻废。隋文帝置郓州,炀帝初为东平郡。州理古须句县。大唐为郓州,或为东平郡。领县五:
须昌古须昌国。有梁山。汉无盐县故城在今县东。又有汉东平国故城,并在今县东。有郈乡亭,左传云“季、郈之鸡斗”,即此。
钜野有大野泽,一名钜野泽,尔雅十薮,鲁有大野。春秋云西狩获麟,亦在此地。
寿张汉寿良县,光武叔父名良,故改之。有梁山,汉梁王武北猎梁山,有牛足出背上。
郓城左传云:“晋人执季文子于苕丘,还待于郓。”注云:“郓城也。”
宿城
平原郡东至乐安郡二百四十里。南至博平郡二百六十里。西至信都郡二百十里。北至景城郡二百三十里。东南到济南郡二百三十里。西南到清河郡二百六十里。西北到信都郡三百三十里。东北到景城郡二百三十里。去西京一千九百八十二里,去东京一千一百三十八里。户七万八千二百七十,口六十万七千五百三十。
德州今理安德县。春秋及战国皆属齐。秦置齐郡。汉高帝分置平原郡,后汉因之。晋为平原国。宋为平原郡。后魏、后周并为平原郡。隋初废,后置德州;炀帝初复为平原郡。大唐武德四年,平窦建德,复置德州,其后或为平原郡。领县七:
安德汉旧县。又有汉鬲县故城在西北。又有汉重平县故城,亦在西北。古马颊、覆□二河在此。
安陵汉脩县地。
平原汉旧县。又有汉鄃县故城,在今县西南。
蓨汉条县,周亚夫封为条侯。又有汉观津县故城,在今县东北。蓨音条。
平昌汉旧县。
将陵汉安德县地。
长河旧云广川县。
乐安郡东至海二百二十里。南至淄川郡二百十里。西至平原郡二百四十里。北至景城郡二百五十里。东南到北海郡三百十里。西南到济南郡二百四十里。西北到景城郡二百三十里。东北到海百九十里。去西京二千二百十里,去东京一千三百七十里。户三万九千一百五十,口二十三万八千一百五十。
棣州今理厌次县。春秋、战国属齐。秦为齐郡之地。汉属平原、渤海、千乘三郡地。后汉为平原郡、乐安国地。晋为乐安、乐陵二国地。宋为乐陵郡。后魏又为乐陵、乐安二郡地。隋属渤海郡。大唐武德四年,又分置棣州,或为乐安郡。领县五:
厌次汉旧县,又为富平县。
□河汉朸县。朸音力。□音商。
阳信汉旧县。
渤海
蒲台汉湿沃县。
景城郡东至海一百八十里。南至平原郡二百三十里。西至河间郡一百二十里。北至范阳郡五百七十里。东南到乐安郡二百三十里。西南到信都郡三百五十里。西北到文安郡二百六十里。东北到北平郡五百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十里,去东京一千三百八十里。户十一万八千六百七十八,口七十万二千三百。
沧州今理清池县。春秋、战国时为齐、赵二国之境。秦钜鹿、上谷二郡地。汉高帝置渤海郡,后汉因之,晋亦然。宋文帝置乐陵郡,孝武分置渤海郡。后魏因之,太武帝初,改渤海郡为沧水郡,孝文帝时复旧;至孝明帝,分瀛、冀二州,置沧州及浮阳、乐陵、安德三郡。隋初郡废,后以其地置棣州;炀帝改为沧州,寻为渤海郡。大唐为沧州,或为景城郡。领县十二:
清池汉浮阳县地。在浮水之阳。
长芦汉参户县地。
乐陵汉旧县,故城在今县东。又曰重合县。古钩盘河在县东南。
盐山春秋时齐无棣邑。汉高城县故城在南。
景城汉旧县。
弓高汉旧县。
饶安汉千童县。古鬲津河在此。
南皮汉旧县。章武有北皮亭,此故曰南皮。
东光汉旧县。古胡苏河在此。
临津
鲁城汉章武县。
无棣古齐境北至无棣,在此。汉阳信县地。隋文帝置县,取县南无棣沟为名。永徽元年,薛大鼎为刺史,其沟隋末填废,鼎奏开之,外引鱼盐于海。百姓歌曰:“新河得通舟楫利,直达沧海鱼盐至,昔日徒行今骋驷,美哉薛公德滂被。”周礼曰 “川曰河”,谓此县界。
清河郡东至博平郡一百三十里。南至魏郡二百十里。西至钜鹿郡二百四十里。北至信都郡一百三十里。东南到博平郡一百三十里。西南到广平郡曲周县一百三十里。西北到信都郡九十里。东北到平原郡二百六十里。去西京一千八百十里,去东京九百九十里。户十一万六千一百三十,口八十三万二千五百。
贝州今理清河县。兖、冀二州之域。河自大岯山北过绛水,至于大陆。按检地志云:“枯绛渠在经城县界,北入信都郡界。”又按:经城县在郡理西北五十四里,今郡理乃在绛水之东,古兖州之域。其在绛水之西诸县,是古冀州之域,即此地界也。春秋时属齐,其后属晋。七国时属赵。秦为钜鹿郡,汉分置清河郡。后汉为清河国,晋因之。后魏、北齐并为清河郡。后周因之,兼置贝州。隋初郡废,炀帝初,复置清河郡而废州。大唐为贝州,或为清河郡。领县九:
清河汉旧县。后汉桓帝改为甘陵县,故城在今县西北。
清阳汉曰贝丘。汉应劭曰:“齐侯田于贝丘,即此。”梁刘昭又云:“在北海郡博昌县。”而未知孰是。亦汉清阳县。
武城汉曰东武城县。七国时,赵封平原君胜于此。盖定襄有武城,同属赵,故此加东界也。
漳南汉东阳县。有后魏故索卢城。
临清汉清泉县。
经城汉经县也。有枯绛渠,北入信都郡南宫县界。
夏津
宗城汉广宗县也。汉界桥在今县东,袁绍破公孙瓒在此地也。
历亭汉东阳县。
风俗
兖州旧疆界于河济,地非险固,风杂数国。卫、魏、宋、齐、赵五国之地。秦汉以降,政理混同,人掅朴厚,俗有儒学。及西晋之末,为战争之地,三百年间,伤夷偏甚。自宇内平一,又如近古之风焉。
古青州
禹贡曰:“海岱惟青州,孔安国以为东北据海,西南距岱。此则青州之界,东跨海矣。其界盖从岱山东历密州,东北经海曲莱州,越海分辽东乐浪三韩之地,西抵辽水也。嵎夷既略,潍、淄其道。嵎夷,地名,即旸谷所在也。略,言用功少也。潍、淄,二水名,皆复古道。潍水出今高密郡莒县潍山。淄水,今淄川县。厥土白坟,海濒广泻。濒,水涯也。泻,卤咸之地。濒音频,又音宾。泻音昔。莱夷作牧。莱山之夷地,宜畜牧。今东莱郡。浮于汶,达于济。”汶水出今鲁郡莱芜县界,言渡水西达于济。舜分青州为营州,皆置牧。郑玄云:“舜以青州越海分置营州。”其辽东之地安东府,宜禹贡青州之域也。周以徐州合青州,其土益大。周之青州兼有徐、兖二 州之分。周礼职方曰:“正东曰青州,其山曰沂,薮曰孟猪,沂山,在今琅玡郡沂水县,即沂水所出也。孟猪,泽名,今睢阳郡宋城县,即明猪属。禹贡荆河州与职方山薮不同也。川曰淮、泗,浸曰沂、沭。沭水出东海郡沭阳县。沭音述。其利蒲、鱼。人二男二女。畜宜鸡狗,谷宜稻麦。”盖以土居少阳,其色为青,故曰青州。在天官,虚、危则齐之分野。汉之淄川、东莱、琅玡、高密、胶东、济南,皆其分也。秦平天下,置郡,此为齐郡,今北海、济南、淄川、东莱、东牟等郡地是。 琅玡之东境,今高密郡地也。辽东。今安东府。秦乱,项羽宰割天下,以其地为国,曰胶东、以田巿为王,理即墨,今东莱郡县。齐、以田都为王,理临淄,今北海郡县地也。济北。以田安为王,理博阳。谓之三齐。汉武置十三州,此亦为青州,领郡国有六。 后汉因之。领郡国五,理临淄,今北海郡县是也。魏晋亦因之。领郡国六。晋又置平州,领郡国五,理昌黎,今安东府也。怀帝末,没于石勒、慕容皝。及慕容恪灭冉闵,克青州。至苻氏平燕,复有其地。及苻氏败后,刺史苻朗以州降晋,晋以为幽州。以辟闾浑为刺史,镇广固。安帝时,平州又陷于慕容垂。其青州又为慕容德所据,复改为青州,慕容超移青州于东莱。后为刘裕所克,复置青州。时以羊穆之为刺史,镇广固。平州自慕容垂后,又没于冯跋,旋为后魏所有。其青州,宋分为青、冀二州,青领郡九,理临淄。冀领郡九,理历城,今济南郡县。后入后魏。其后分析,不可具举。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河南道、北海、济南、淄川、东莱、高密。河北道。今安东府。
北海郡东至东莱郡界二百一十六里。南至高密郡三百四十五里。西至淄川郡一百二十里。北至乐安郡界二百四十八里。东南到高密郡三百一十九里。西南到淄川郡一百里。西北到乐安郡三百一十九里。东北到海一百八十八里。去西京二千四百六十里,去东京一千六百七里。户六万九千七百四十五,口四十二万一千二百。
今之青州理在益都县。少皞之代有爽鸠氏,虞、夏时有季荝,仕侧反。汤末有逢公伯陵,逢音蒲江反。殷末有蒲姑氏,皆为诸侯国于此地。周成王时,蒲姑氏与四国作乱,成王灭之,以封太公,是为齐国,所谓营丘,后徙都临淄,亦其地。今临淄县。 秦属齐郡。汉置北海郡。晋为北海、乐安二国之地,兼置青州。领郡国五,理于此。永嘉末,陷于石勒。冉闵乱,段龛据之。慕容恪攻围数月而克。其后南燕慕容德建都于此。慕容德初议所都,尚书潘聪曰:“青齐沃壤,号曰‘东秦’。土方二千,四塞之固,负海之饶,可谓用武之国。广固者,曹嶷之所营,山川险峻,足为帝王之都。”从之。至慕容超,宋武帝来伐,超固守,攻围七月而拔之。宋置青州,领郡九。理于此。后入后魏,又置青州。宋将沈文秀为青州刺史,守东阳城,为后魏将慕容白曜攻围三年,无救而陷。后周置齐郡。隋文帝初郡废,炀帝初州废,置北海郡。大唐为青州,或为北海郡。领县七:
益都晋广固城在益都县西四里,则晋曹嶷所筑。有大涧甚广,因曰广固。城侧有五龙口,宋武帝围慕容超塞之,城中人多病,遂下之。检地志云:“东阳城即郡理东城是也。”晋时城,宋将竺夔守之,后魏攻围数月不拔。
北海汉平寿县也。后汉北海国在此。齐置北海。
临淄齐国都也。临淄一名营丘,为海岱之间一都会也。项羽封田都为齐王于此。汉旧县,后为营陵县。有葵丘,连称所戍。牛山、康浪水,宁戚所歌。有时水也。
寿光汉旧县也。有淄、渑二水。古纪国城在县西南,亦有寒浞国。又汉剧县故城在县南。
千乘汉旧县。有盐官。后汉又置乐安郡。柏寝台,齐景公与晏子游处。
博昌汉旧县。又有汉乐安国故城,在今县南。周礼曰“川曰泲”,为此县界也。有贝中聚,按后汉书博昌县有贝中聚,梁刘昭注云:“左传齐侯田于贝丘,杜氏注云今博昌南有贝丘是也。”而后汉应劭注汉书云“清河郡贝丘县即齐侯田于此”,今清河郡即贝丘县也。未知孰是。
临朐有伯氏骈邑。古东阳城,一名凡城。左传云“晏弱城东阳以逼莱”,齐境上邑。汉邑。汉都昌县故城在东北。朐音衢。
济南郡东至淄川郡二百里。南至鲁郡三百三十四里。西至博平郡二百九十八里。北至乐安郡三百五十三里。东南到鲁郡四百四十五里。西南到济阳郡三百六十六里。西北到平原郡二百四十五里。东北到乐安郡二百四十里。去西京二千一百八里,去东京一千三百四十五里。户六万二千四百三十七,口三十五万八千八。
齐州今理历城县。春秋、战国并属齐。秦属齐郡。汉韩信伐齐,至历下,即其地也。文帝分置济南国,景帝改为济南郡,后汉、晋因之。宋亦为济南郡,兼置冀州。领郡九,理于此。后魏改为齐州,兼置济南郡。后周亦为济南郡。隋初郡废,炀帝初置齐州。大唐复为齐州,或为临淄郡,复改为济南郡。领县八:
历城汉旧县。有华不注山,左传云:“晋师逐齐侯,三周华不注。”其山直上如□。
临济汉朝阳县。
章丘汉阳丘县地。有东陵山,盗跖死处。
丰齐汉茌县,天宝初改。
禹城汉高唐县故城在西。汉祝阿县,天宝初改。春秋时亦曰祝柯,犹古东柯后为东阿。
临邑汉济阴县故城在西。
全节春秋时谭国城在县西南。汉台县故城在今县北,则汉以来平陵县也。贞观中,都督齐王据州反,士人李君球据县不从,因改名全节。
亭山汉东平陵县也。
淄川郡东至北海郡一百二十里。南至鲁郡三百七十里。西至济南郡二百里。北至……东南到琅玡郡五百二十里。西南到济南郡二百里。西北到……东北到北海郡一百里。去西京二千三 百五里,去东京一千四百四十七里。户四万二千八百八,口二十四万一千三百。
淄州今理淄川县。禹贡曰“潍淄既道”,即其地也。春秋、战国皆齐地。秦属齐郡。汉属济南、乐安二国之地,又置淄川国。晋属乐安国。后魏置东清河郡,北齐废之。隋置淄州,炀帝初,并其地入齐郡。大唐复置淄州,或为淄川郡。领县五:
淄川汉般阳县。有淄水。汉莱芜县故城在东南。汉淄川国亦在此。古齐长城。
长山汉于陵县。又汉济南郡故城在今县西北。长白山,陈仲子夫妻所隐处。
邹平汉旧县。北齐平原郡。
高苑汉旧县。千乘国故城在今县北。又有被阳故城在西南。被音皮。
济阳
高密郡东至东莱郡三百七十里。南至东海郡四百七十二里。西至琅玡郡三百七十里。北至北海郡三百四十五里。东南到海一百八十里。西南到琅玡郡三百七十里。西北到北海郡三百三十二里。东北到东莱郡胶水县界一百六十里。去西京二千七百里,去东京一千八百六十九里。户二万六千九百八十,口十三万二千三百二十四。
密州今理诸城县。战国属齐。秦属琅玡郡。汉属琅玡郡、高密国、城阳国地。后汉属琅玡郡、北海国地。晋属城阳郡。后魏复置高密郡,后置胶州。隋初为密州,以密水为名。炀帝改为高密郡。大唐因之。领县四:
诸城汉东武县,乐府有东武吟。又汉诸县故城在今县西南。古齐长城东南自上大朱山起,尽州南界二百五十里。又有汉黔陬县故城在东北。琅玡山,秦始皇幸齐,遂登琅玡,作层台山上。
莒古莒国。战国时,燕将乐毅破齐,独莒不下。汉海曲县故城在今县东。王莽末,赤眉贼之始,吕母起于此。赤眉樊崇、谢禄等将兵十余万,围莒,数月不能下。又有姑幕县故城在今县东北,则古蒲姑氏之国。春秋向邑故城在今县南。潍水,源出县东北潍山也。
高密汉高密郡。古夷安故城,则今县外城。夷泽,灌田万顷。
安丘汉旧县。有渠丘亭。古昌安故城即今县外城。古淳于城在今县东北。汉故平昌县城在县南。
东莱郡东至东牟郡四百里。南至高密郡三百六十里。西至海二十九里。北至海五十里。东南到海二百五十里。西南到北海郡界二十九里。西北到海二十一里。东北到东牟郡四百里。去西京二千七百六里,去东京一千八百五十三里。户二万六千九百四十六,口十五万八千三百三。
莱州今理掖县。春秋莱子国也。禹贡曰“莱夷作牧”是也。齐侯迁莱子于郳,五奚反。在齐国之东,故曰东莱。战国属齐。秦属齐郡。两汉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宋为东莱郡。后魏复为东莱郡,后置光州。隋改为莱州,炀帝改为东莱郡。大唐为莱州,或为东莱郡。领县四:
掖汉旧县。掖,水名。又有汉曲城县故城在东北。有三山,史记封禅书云:祠三山,为阴主。万里沙,汉武帝元封元年,旱,祷之。
胶水汉胶东国地。
即墨汉旧县。又有汉不其县故城,在今县西。有乐毅城。又有沽水,左传云“沽尤以西”,即此也。今县东南有大劳山、小劳山,燕乐毅破齐,田单守,不下。又有汉壮武县故城,在其西也。
昌阳汉旧县。有貕养津,周礼曰,幽州其薮貕养。又有汉挺县故城,在其西北也。
东牟郡东至文登县东海四百九十里。南至东莱郡昌阳县二百一十里。西至海四里。北至海三里。东南到文登县东界海四百六十里。西南到东莱郡四百里。西北到海四里。东北到海五里。去西京三千一百二十五里,去东京三千三百七十里。户二万一百八十五,口十一万五千六百六十二。
登州今理蓬莱县。春秋牟子国也。战国属齐。秦属齐郡。汉以下并属东莱郡。大唐武太后分莱州,置登州,或为东牟郡。领县四:
蓬莱
文登汉腄县地。有文登山。又有之罘山,秦始皇立颂之所。有始皇石桥。罘音扶。
黄有莱山。汉旧县。
牟平汉旧县。
安东府东至越喜部落二千五百里。南至柳城郡界九十里。西至契丹界八十里。北至渤海一千九百五十里。东南到……西南到鱼胞栅五十里。西北到契丹衙帐一千里。东北到契丹界八十里。去西京五千三百二十里,去东京四千四百四十里。户…… 口
安东大都护府,舜分青州为营州,置牧,宜辽水之东是也。已具注序篇。春秋及战国并属燕。秦、二汉曰辽东郡,东通乐浪。乐浪本朝鲜国。汉元封三年,朝鲜人斩其王而降,以其地为乐浪、玄菟等郡,后又置带方郡,并在辽水之东。浪音郎。晋因之,兼置平州。领郡国五,州理于此。自后汉末公孙度自号平州牧,及其子康,康子文懿,并擅据辽东,东夷九种皆服事之。魏置东夷校尉,居襄平,而分辽东、昌黎、玄菟、带方、乐浪五郡为平州,后还合幽州。及文懿灭后,有护东校尉居襄平。晋咸宁二年,分昌黎、辽东、玄菟、带方、乐浪等郡国五置平州,以慕容廆为刺史,遂属永嘉之乱,为众所推。及其孙俊,移都于蓟。其后慕容垂子宝,又迁于和龙。廆,胡罪反。大唐置安东都护府,前上元中,移于所。今府于辽东城。
风俗
青州古齐,号称强国,凭负山海,擅利盐铁。管仲谓楚师曰:“
我齐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穆陵山在今琅玡郡沂水县界。无棣,今景城郡县。又燕王谓苏秦曰:“吾闻齐地,清济浊河,可以为固。长城、巨防,可以为塞。”今济阳郡卢县界有防门山,又有长城东至海。太公用之而富人,管仲资之而兴霸。人情变诈,好行机术,岂因轻重而为弊乎!固知导人之方,先务推以诚信。汉高帝詈娄敬曰:“ 齐虏以口舌得官。”又汲黯斥公孙弘云“齐人多诈”也。逮于汉氏,封立近戚。 汉初,田肯说高帝曰:“齐,东有琅玡、即墨之饶,南有泰山之固,西有浊河之险,北有渤海之利。隔悬千里,齐得十二焉。故号东西秦,非亲子弟勿王。” 武帝临极,儒雅盛兴。晋惠之后,沦没僭伪。慕容建国,二代而亡。今古风俗颇革,亦有文学。自国初立都督府,命亲王镇之。汉氏之制,信可取也。
古徐州
禹贡曰:“海岱及淮惟徐州,东至海,北至岱,南及淮。淮、沂其乂,蒙、羽其艺。淮、沂二水已理, 蒙、羽二山皆可种艺。蒙山在琅玡郡费县。羽山在东海郡朐山县。淮水出今淮安郡桐柏山。沂水出琅玡郡沂水县是也。厥土赤埴坟,草木渐苞。 埴,黏土也。渐苞,言相渐及包裹而生。羽畎夏翟,峄阳孤桐。 羽畎,羽山之谷也,出夏翟。翟雉之羽可为旌旄者也。峄山之阳,有特生之桐,可中琴瑟。峄山,在今鲁郡邹县也。浮于淮、泗,达于河。”渡二水而入于河也。亦舜十二牧之一。周并徐州属青州,今分入兖州之域。盖取舒缓之义。或云因徐丘以为名。在天文,奎、娄则鲁之分野,汉之东海南有泗水,至淮,得临淮之下相、睢陵、僮、取虑,皆其分也。今鲁郡之东南境及琅玡之南境,东海、临淮之北境,皆其地。虑音闾。兼得宋、齐、吴之交。汉之楚国、山阳,今彭城及鲁郡之西境,皆宜属宋。汉之琅玡、泰山,今琅玡之北境,鲁郡之北境,皆宜属齐。汉临淮之南境,宜属吴也。秦平天下,置郡,此为泗水、今临淮、彭城郡是也。琅玡之西境、今琅玡郡。薛郡。今鲁、东海等郡。汉又加置东海郡。汉武帝置十三州,还以其地为徐州。领郡国四。 后汉并因前代。理于郯,今临淮郡下邳县。魏晋亦曰徐州。领郡国七,理彭城,今郡。自元帝渡江,徐州所得,唯半而已。余并没于石氏。宋初因之,领郡十三,理彭城。明帝初,地入于后魏,其后不可详焉。大唐分置十五部,此为河南道。彭城、临淮、鲁郡、东海、琅玡郡。
彭城郡东至临淮郡三百七十一里。南至淮水中流四百四十一里,与寿春郡寿春县为界。西至谯郡五百里。北至鲁郡三百四十里。东南到临淮郡三百六十里。西南到谯郡五百里。西北到鲁郡三百六十里。东北到琅玡郡三百五 十四里。去西京二千九百九里,去东京一千二百五十七里。户六万六百七十,口四十五万六百七十七。
今之徐州,理彭城县。古大彭之国。春秋、战国为宋地,春秋经曰围宋,彭城即本宋邑。后属楚,谓之西楚,项羽建都于此。秦属泗水郡。汉为楚国、沛郡地。后汉及晋并为彭城国。晋立徐州以为重镇。领郡国七,理于此也。宋因之,领郡十二,理于此。又为彭城、沛二郡地。文帝元嘉中,王玄谟上表曰:“彭城南□大淮,左右清汴,表里京甸,捍接边境,城隍峻整,襟卫周固。又自淮以西,襄阳以北,经涂三千,达于济、岱,六州之人,三十万户,常得安全,实由此镇。”后魏大将尉元上表曰:“彭城,宋之要藩,南师来侵,莫不因之,以陵诸夏。”舆地记云“郡城由来非攻所能拔”,言其险固也。后魏得之,置徐州,兼立东南道行台。后周立总管府。大将王轨破陈军于吕梁,擒吴明彻,悉降其众也。隋改彭城郡。大唐为徐州,或为彭城郡。领县七:
彭城古大彭国。有候水,一名汴水,自萧县界来。有梁项羽戏马台,宋武又戏马焉。
沛汉旧县,即广成故城。有沛宫,汉高帝置酒之所。有泗水亭。又有汉留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微山,微子葬处。
蕲秦旧县。陈涉起蕲,即此地。有蕲水。蕲音其。
滕古小邾国。汉蕃县。又邾国之滥邑故城,在今县东南,即汉昌虑县也。左传“邾庶其以滥来奔”,即此地。又有汉薛县故城,在今县东。
萧古萧国。汉旧县。又有汉扶阳故城,在今县西北。
丰汉高帝大邑,亦汉旧县。
符离秦汉旧县。又有秦相县故城,在今县西北。项羽破汉军于灵壁东,睢水为之不流,即此县界也。
临淮郡东至淮阴郡一百九十里。南至淮一里,与淮阴郡盱眙县分界。西至钟离郡二百十里。北至东海郡五百四十里。东南到淮阴郡盱眙县,淮水中流为界。西南到钟离郡二百二十里。西北到琅玡郡六百七里。东北到东海郡界海口四百四十里。去西京二千三百八十八里,去东京一千五百四十五里。户三万九千四百四,口二十万七千三百八十八。
泗州今理临淮县。古徐国地。春秋为鲁国之地。战国鲁、宋、吴三国之境。秦属泗水郡。汉属临淮、东海、沛三郡地。后汉以其地合于下邳国,兼置徐州。领郡国四,理于此。宋为南彭城、下邳二郡地。后魏亦为下邳郡,兼置南徐州。东魏改为东楚州。后周改为泗州。隋改为下邳郡。大唐为泗州,或为临淮郡。领县六:
临淮新置。
宿迁春秋时,钟吾子国。东晋置宿迁郡。明帝太宁中,兖州刺史刘遐自彭城退屯泗口,即此。安帝义熙中,置城,在今县东南。东临泗水,南近淮水,自后常为重镇。又有汉僮县故城在西南。秦下相城在县西 北,项羽即下相人。
下邳夏时邳国。韩信为楚王,都下邳,即今县城。汉临淮郡在此。又有汉武原故县城,在今县北。又有汉睢陵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又汉郯县故城,在其北。
涟水汉厹犹县。魏曰海安郡。萧齐尝置冀州,寄理于此,以为边镇。厹音仇。
虹汉夏丘县故城,即今县城也。
徐城古徐子国。汉以为县。有徐君墓,季札挂剑处。
鲁郡东至琅玡郡三百八十二里。南至彭城郡三百九十六里。西至东平郡二百里。北至济阳郡三百里。东南到彭城郡三百六十四里。西南到睢阳郡四百一十七里。西北到东平郡一百九十里。东北到济南郡三百五十里。去西京一千九百五十八里,去东京一千一百六十里。户八万五千三百四十五,口五十三万三千八百一十四。
今之兖州,理瑕丘县。始禹导兖水而为济,截河南渡东流,与荷泽、汶水会,又北东入于海。兖州在济河之间,因济水发源为名,今郡理乃非境也。至周置兖州,始县兼得今郡之地。而济水自王莽末入河,同流于海,则流河南之地无济水矣。自后所立,皆集旧名,兼有济南、济北、济阳、济阴郡国,盖建置之际,未之审详。古少皞之墟也。禹贡徐、兖二州之域。任城、龚丘县即兖州界,余并徐州域。 春秋□战国并鲁国,亦邾国之境,邾国,黄帝之后,陆终之子曹姓所封也。今邹县也。今黄州亦邾国之地。陆终之后所封,盖陆终有六子,各为国也。 任国,太皞之后,风姓,今任城是也。后亦为宋、齐所侵,东岳泰山在焉。秦为薛郡。汉高后更为鲁郡□泰山、山阳郡地。后汉为任城国、山阳、泰山郡地,兼置兖州。领郡国人,理于此。晋改为鲁郡。宋为泰山、高平、鲁三郡地□兖州。领郡六,理于此。后魏亦为鲁郡。北齐改为任城郡。隋初置兖卅,炀帝改为鲁郡。大唐初,伪鲁徐圆朗都之,克平,复改为兖卅,后为鲁郡。领县十一:
瑕丘汉旧县。东北有檀乡。又有汉樊县故城,在今县西南。
金乡汉东缗县,左传云“齐侯伐宋围缗”,即此地。又有汉昌邑县故城也。
任城古任国,汉为县。又有汉亢父县故城,在今县南。
邹故邾国城在县东南,周回十四里,上冠山峰,下属岩壑,穷险因之。胜景有邹山、峄山。汉旧县地,又曰南平阳县。
曲阜故鲁国都也。委曲长七八里,故曰曲阜。孔子庙、旧宅,并在城中,背洙面泗,矍相圃之东北,又有汉鲁恭王殿,阶犹存。有沂水、孔子墓。汉鲁县也。
泗水汉卞县地,亦泗水国也。又有汉汶阳故城,在今县东南。有尼丘山、洙泗水。又有汉梁父县故城在北。有泮水也。
干封有泰山。
方与汉旧县。
中都古中都城也。
龚丘汉曰宁阳县。桃乡县故城在东北也。
莱芜汉旧县地。汶水所出,而流出沛。
东海郡东至东海县水路十九里。南至临淮郡五百四十里。西至临淮郡下邳县五百五里。北至高密郡四百七十二里。东南到临淮郡涟水县二百五十七里。西南到沭阳县百六十三里。西北到琅玡郡二百三十二里。东北到东海县界八十里。去西京二千五百八十七里,去东京一千七百六十九里。户二万七千五百三十二,口十七万三千七百二十四。
海州今理朐山县。春秋及战国为鲁之东境,后属秦,为薛郡地,后分薛郡为郯郡。汉改郯为东海郡,后汉及晋因而不改。宋亦然,兼侨立青、冀二州。梁置南北二青州。后入后魏。东魏改为海州。隋改为东海郡。大唐为海州,或为东海郡。领县四:
朐山有羽山,殛鲧处。东北有琅玡山。汉朐县故城在今县西南。秦始皇立石以为东门,即此地。萧齐置青州于此。
东海田横所保郁州,亦曰郁州。汉赣榆县也。宋明帝泰始以后,青冀二州侨立于此。后东魏于此置临海镇。赣音古滥反。
沭阳汉厚丘县地。梁置潼阳郡。有沭水。沭音述。
怀仁东魏置义塘郡。有夹山,即夹谷,齐鲁会处。
琅玡郡东至东海郡二百三十二里。南至临淮郡六百里。西至鲁郡三百八十二里。北至北海郡四百五十一里。东南到东海郡二百三十二里。西南到彭城郡三百五十四里。西北到淄川郡五百三十里。东北到高密郡三百七十里。去西京二千二百五十一里,去东京一千四百三十五里。户三万二千三百五十二,口十八万五千三百八十四。
沂州今理临沂县。春秋时,齐、鲁二国之地。战国属齐、鲁二国之境。秦琅玡郡。汉为东海、琅玡二郡地,后置琅玡国。魏晋亦置琅玡国。宋为琅玡郡。齐不得其地。后魏置北徐州。后周改为沂州。隋复为琅玡郡。大唐为沂州,或为琅玡郡。领县五:
临沂汉即丘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左传云祝丘是也。又有汉开阳县及襄贲县故城在今县南。贲音肥。
沂水有穆陵山。沂山,沂水所出。左传曰“南至于穆陵” 。汉都阳县故城,在今县南。北界有大岘,即齐地南面险固处。晋安帝时,宋武帝伐慕容超,超大将公孙五楼请据大岘,超不从,故败。
承汉兰陵县故城,在今县东是也。
费古鲁费邑,后为季氏邑。有蒙山。又有东蒙山,在蒙山之东,故名焉。又有颛臾城。又有汉南武阳县故城,在今县西。又有古武城,子游为宰即此。
新太汉蒙阴县故城在今县东南。具山、堂阜,今县东也。
风俗
徐方邹鲁旧国,汉兴犹有儒风。自五胡乱华,天下分裂,分居二境,尤被伤残。彭城要害,藩捍南国,必争之地,常置重兵。数百年中,无复讲诵。况今去圣久远,人情迁荡。大抵徐兖,其俗略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