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
“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
造极的著作”
《本草纲目》是一部中医学论述药物学的专著,其内容颇多博物学价值。明代著名
医药学家李时珍(1518—1593年)编撰于公元1578年,成书后几经周折,后初刊于万历
二十一年(1593年)。全书共52卷,收载药物1892种,其中植物药计有1094种,动物药
443种,矿物药161种,其他类药物194种。李时珍新补入药物374种。该书图文并茂,有
药物图1109幅。作者为了增加该书的临床参考价值,于若干药的论述中附录临床处方
11096首,其中8000多首来自作者临床经验之总结或多年之征集,有着较好的参考价值。
《本草纲目》共分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服器、虫、鳞、介、
禽、兽、人等16部为纲,62类为目,其分部类的原则为“从微至巨,从贱至贵”。搜罗
群集,有谓其所参考之书多达800余种者,可谓“贯串百氏”的一代巨著。该书又在每
药物之下,标正名为纲,附释名为目,故命名其书为《本草纲目》。每药之论述内容,
则详之于集解、辨疑、正误、修治(炮制加工)、气味(药性药理)、主治(药效)、
发明(李时珍之心得体会和研究结论)、附方等。《本草纲目》之分类叙述方法是在前
人基础上的一次创造性发展,条分缕析,使读者一目了然,其分类方法实际上已具备了
现代生物进化思想的科学性。
《本草纲目》的分类是先无机而后有机,先植物后动物。
在植物类药物中,则先草、谷、菜而后果、木;在动物类药物中,则先虫、鳞、介
而后禽、兽,最后则叙述人类药。
该书首先是对矿物药之科学分类,这在无机化学方面也已具备一定的水平。书中所
记载的19种单体元素,如:钠、钾、钙、镁、金、银、铜、锌、锡、汞、铝、锰、铅、
铁、砷、硫等等,如以化合物计则多至数十种。李氏所述之每一物质,均评论其来源、
鉴别与化学性。该书以单体元素为纲,对各化合物作了比较全面的论述和分类,大体上
对前代所存在的混乱作了澄清。在生物药的分类方面,可以说是划时代的,基本上采用
了“双名法”。其法虽不能与现代所应用的拉丁系统双名法那么科学精确相比,但在明
代却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
其次在关于动物药之分类方面,基本上有以下之特点,例如其虫类相当于无脊椎动
物,鳞类相当于鱼类和部分爬行类,介类则相当于两栖类和少数软体动物类,其禽类则
为鸟类,兽类系哺乳类动物。这种分类方法之依据虽然强调“从贱至贵”,但并非经济
或社会地位价值观念上的贵贱,实则包含着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从单一到繁杂,
从低等生物到高等生物的发展过程。就贱贵而言,作者将封建社会至高无上的龙与凤,
均列入相应的低一级类别,并不因为皇帝为真龙天子,也不因为凤为皇后,就提高龙凤
在该书类别中的地位。这就说明《本草纲目》“从贱至贵”的分类方法并非地位、经济
等之价值观。其分类方法富有科学性,代表了当时的先进水平,近代中外学者称赞其有
着生物进化论思想,为把人为分类法推向自然分类法作出了重要贡献。
《本草纲目》在药物学发展方面,也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不但订定了前人1518种药物,并以自己的亲身实践,调查研究,搜询访验,为中国
医药宝库增加新药374种,这对一位学者来讲是一个十分巨大的数字。这里仅举若干例
证说明之。
在药物鉴别方面,《本草纲目》纠正了明代之前《本草》中的许多错误和非科学内
容。过去之本草著作往往将一物误认为二,如南星与虎掌,本来是一种药物,过去却误
认为两种药物;又如本应当分述的却混而为一,《本草纲目》以前每将葳蕤、女萎并为
一条,李氏经过鉴别则确认为两种;又如宋寇宗奭《本草衍义》中错误地“以兰花为兰
草,卷柏为百合”,苏颂《图经本草》将天花、括楼分为两处图形,而实际上本是一种
植物的根块与果实;前人错误认为“草子可以变鱼”,“马精入地变为锁阳”等等传说,
也都一一经过《本草纲目》而予以纠正,并指出鱼乃鱼子所化,而锁阳本是植物。
关于水银的记述,更能说明李时珍严肃认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无畏精神。《神农本
草经》被封建社会尊为经典,其叙述水银“久服神仙”,晋葛洪《抱朴子》谓为“长生
之药”,《大明本草》称其“无毒”,唐甄权言其“还丹元母”。故在六朝之下,企图
贪生不死者因服之而成废身甚而夭者不知有多少。《本草纲目》批判了这一非科学的讹
传,指出“水银……
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他严肃地强调:
“方书固不足道,本草岂可妄言哉。”历史和科学实验均证实了《本草纲目》所论
述的水银,在当时达到科学发展的最新水平,对彻底根除服水银以求长生之荒谬做法产
生了积极的作用。
关于生物对生活环境的适应,《本草纲目》也有独到见解。
以动物药的描述为例,《纲目》对每一动物药的动物都有概括性的定义,多能抓住
各类动物的生物学属性特征。如指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兽产于山,故毛似草”,
又说:“毛合四时,色合五方”,这都正确地掌握了禽兽对环境之适应以求保护的变异
特点。在动物相关变异方面,该书正确指出:“乌骨鸡但验舌黑”即可知其骨黑的鉴别
方法。《本草纲目》在有关药物的论述上,还强调了生物受到人工方法的干预而在生活
习性方面产生改变的特性。如记述的动物变野生为人工驯养,家种植物可以优于野生等,
说明当时对生物之遗传特征已有一些知识。
在制药化学和实验研究方面,《本草纲目》较以前也有着突出的成就。所载制药化
学包括有蒸馏、蒸发、升华、重结晶、风化、沉淀、干燥、烧灼、倾泻等许多化学反应
的方法。
所制取的醋酸铅(铅霜);利用消石与矾石分解和氧化作用制取铅丹;以浓茶煎熬
五倍子,使其产生沉淀;经曲菌发酵水解而析出没食子酸的白色结晶,都达到了较高的
科学水平,甚至是最早的记录。在科学实验方面,作者不但亲自验证了罗勒子治疗眼翳
和自服蔓陀罗花以观察其治疗效果和麻醉作用外,还对若干药物的药理作用等进行了动
物实验。他观察大豆、鸡肠草等之药理作用,他解剖鲮鲤、蛇等多种低等动物,以证实
其解剖结构上的异同,进行了若干比较研究。这些方法在当时科学界也可以称得上是一
个创举。
当然,未知或知之甚少在当时更是普遍的,在当时条件下不可知者也非少见。因此,
作者对若干药物的记述客观地指出“未审然否”,或谓:“亦无所询证,姑附于此,以
俟博识”,足可证明其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草纲目》问世后其影响面之广而深远是创记录的。明万历十八年(1590年)由
金陵(今南京)胡承龙首次刊刻,世称“金陵本”,至今尚存有极少几部,除日、美、
德均有收藏外,我国仅存两部。1603年由夏良心等刊行于江西刻本《本草纲目》,世称
“江西本”,为仅次于金陵本之善本,现存于世者尚多。此后,重刻《本草纲目》者逐
渐增多,如湖北本(1606年)、石渠阁本、立达堂本等,均刻于明末之前。清代刻本以
张朝璘本(1657年)、太和堂本(1655)等为最早,其后刻刊者甚多。据现存国内之刻
印本统计,截止1949年约有70余版次。继《本草纲目》之后,我国药物学之发展在此基
础上虽不如其广博,然在发挥、深化认识上和吸收外来药物上取得了不断的进步,如赵
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1765年)等,几乎都是在其直接或间接影响下完成的。
《本草纲目》不但在国内有着如此深广的影响,早在公元1606年即传至日本。据统
计,日本在1637—1714年间先后出现了《本草纲目》的8种刻本,此后还先后出版了日
文节译和全译本多种。日本学者研究《本草纲目》并有著作者多达30余种。《本草纲目》
在朝鲜、越南等也有较大的影响。大约从18世纪开始,《本草纲目》即传至欧洲,英国
大英博物馆、剑桥大学图书馆、牛津大学图书馆、法国国民图书馆等都收藏有《本草纲
目》的多种明刻本或清刻本。德国皇家图书馆收藏有金陵本。此外,在俄国(前苏联)、
意大利、丹麦等也都有收藏。美国国会图书馆也收藏有金陵本和江西本等。据英国李约
瑟博士考证,1732年法国医生范德蒙德曾将《本草纲目》中部分内容译为法文,几经周
折于百余年后在巴黎发表,引起著名化学家和化学史学者的注目。据研究,《本草纲目》
早在18世纪及以后的年代曾被部分摘译成法文、英文、德文和俄文,欧洲在19世纪对研
究《本草纲目》与中国本学产生兴趣,并由此而获得博士学位者。英国伟大的生物学家
达尔文在奠定进化论、论证人工选择原理的过程中,即曾参阅了《古代中国百科全书》,
其内容即《本草纲目》之内容。
如达尔文在《变异》中谈到鸡的变种、金鱼家化史等,均吸取和引用了《本草纲目》
的内容。李约瑟博士在评价《本草纲目》时写道:“毫无疑问,明代最伟大的科学成就,
是李时珍那部在本草书中登峰造极的著作《本草纲目》。”“李时珍作为科学家,达到
了同伽里略、维萨里的科学活动隔绝的任何人所能达到的最高水平。”“中国博物学家
中‘无冕之王’李时珍写的《本草纲目》,至今这部伟大著作仍然是研究中国文化史的
化学史和其他各门科学史的一个取之不尽的知识源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