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春秋繁露》导读 -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历史今天:1981年11月16日 中国银行纽约分行开业
  1. 国学
  2. 历史军事
  3. 文化专题
  4.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

《春秋繁露》导读

  西汉中期,战乱频仍的诸侯王国割据局面基本结束, 生产得到恢复与发展,中央集权群得到巩固和加强, 出现了经济繁荣和政治大一统的局面。适应统一的中央 集权的需要,董仲舒的神学唯心哲学思想便应运而生。他 的哲学思想主要反映在所著的《春秋繁露》中。
《春秋繁露》有17卷, 82篇。由于书中篇名和《汉书 ·艺文志》及本传所载不尽相同.后人疑其不尽出自董仲 舒一人之手。《春秋繁露》系后人辑录董仲舒遗文而成书, 书名为辑录者所加,隋唐以后才有此书名出现。我国现存 最早的《春秋繁露》本,是南宋嘉定四年间(1211年)江右 计台刻本,现藏于北京图书馆。注本很多,最详尽的是苏 舆的《春秋繁露义证》。

  董仲舒潜心钻研《公羊春秋》,学识渊博,故时人称其 为“汉代孔子”,《春秋繁露》也是一部推崇公羊学的著作。

  《春秋繁露》宣扬“天人合一”、“天人感应”的神学目 的论。认为天是有意志的,是宇宙万物的主宰,是至高无 上的神。《繁露》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进行神秘化的比 附,认为天按照自己的形体制造了人,人是天的副本,人 类的一切都是天的复制品,这就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天 通过阴阳、五行之气的变化而体现其意志,主宰社会与自 然。草木随着季节变化而生长凋零,都是天的仁德、刑杀 的表现;社会中的尊卑贵贱制度,都是天神“阳贵而阴贱” 的意志的体现。君、父、夫为阳,臣。子、妇为阴,所以君臣, 父子、夫妇的关系就是主从关系。“天子”是代替天在人间 实行统治的,君主之机是天所授予的,并按天的意志来统 治人民,这就是神化君权的“君权神授”思想。《繁露》还用 五行相生相胜的关系来附会社会人事,如将木生火,火生 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比为父子。木居左。金居右,火 居前,水居后,上居中央,比为父子之序,等等。这样就把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概念——阴阳和五行变成了体现天 的意志和目的,神化封建制度的工具。

  《繁露》还大力宣扬“天人感应”说。认为“天”不但为 人世安排了正常秩序,还密切注视人间的活动,监督正常 秩序的实现。如果人间违背了封建道德即天的意志,君主 有了过失而不省悟,天便会降下灾异警告,这就是所谓 “谴告”说。反之,如果君主治理天下太平,天就会出现符 瑞。可见,封建统治者与天是相通、相感应的。如果能按 照天的意志行事,维持正常的统治秩序,就可长治久安。

  根据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繁露》提出了先验主 义的人性论、性三品说。董仲舒把人性分为三个品级:圣 人之性,中民之性,斗筲之性。圣人之性为纯粹的仁和善, 圣人不用教化,是可以教化万民的。斗筲之性是只有贪和 恶的广大劳动人民,这些人即使经过圣人的教化也不会 成为性善者,对他们只能加以严格防范。中民之性具有善 的素质,经过君主的教化便可以达到善。这三个品级的人 性总是天所赋予的。这一套性三品的人性论,是孔子“惟 上智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人性论的发展。

  《繁露》全面论证了“天不变道亦不变”的形而上学思 想。所谓“道”,是根据天意建立起来的统治制度和方法, 《繁露》用形而上学的观点加以分析判断,认为这个道是 永恒的、绝对的。它说:“见物必有合。合必有上,必有下; 必有左,必有右;必有前,必有后;必有表,必有里;有美必 有恶;……此皆其合也。阻者阳之合,妻者夫之合,子者父 之合,臣者君之合。物莫无合,而合各有阴阳。”(《基义》) 这里.它承认对立面的普遍存在,具有一些辩证法的因 素。但它认为这些对立面之间的关系.主要是协调服从的 关系,否定矛盾双方的斗争,虽然它承认矛盾的两个方面 的性质、地位不同,但阳和阴双方,一主一从,一尊一卑的 地位是永不可改变的便不能转化,这是“天之常道”。然 而,历史的发展并非一成不变的,王朝更替时有发生,为 了解释这一现象,董仲舒提出了“三统”、“三正”的历史发 展观。我国农历的十一月、十二月、正月可以作为正月(岁 首),每月初一日为朔日,朔日有从平旦(天刚亮的时刻)、 鸡鸣、夜半为开头的三种算法。每一个新王朝上台后,都 要改变前一个王朝的正、朔时间,这叫改正朔。如果新王 朝选择农历正月为岁首,则尚黑色;如选择十二月为岁 首观则尚白;如选择十一月为岁首,则尚赤色,这就是所谓 “正三统”。每个王朝都应按照自己的选择改换新的服色, 这叫“易服色”。不管如何循环变化,维护封建统治的道和 天一样,是永远不变的。“王者有改制之名,无改道之实” (《楚庄王》)。所以,“三统”、“三正”也是董仲舒借天意之 名宣扬“天不变道亦不变”的理论武器,目的是长期维护 封建统治。

  《春秋繁露》所反映的董仲舒的认识论,是建立在神 学唯心主义哲学体系上的,是为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 服务的。人类、宇宙万物及其变化都是天意的安排,所以, 人的认识也就是对天意的认识,只要认真考察自然现象, 或通过内心自省,就不难体会到天意。董仲舒认为“名”反 映的不是事物,而是天意,它是由圣人发现的,并赋予事 物以名,“事各顺手名,名各顺于天”(《深察名号》),即天 的意志决定人的认识,人的认识决定万事万物,完全颠倒 了名与实、主观与客观的关系,是一条唯心主义的认识路 线。

  《春秋繁露》大力宣扬“三纲”、“五常”的封建道德观, 为封建等级制度和伦常关系的合法性制造舆论。早在春 秋时期,孔子便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颜渊》)的思想,后来韩非发展了这一思想,并为“三纲”划 出了一个明晰的轮廓:“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顺 则天下治,三者逆则天下乱,此天下之常道也。”(《韩非子 ·忠孝》)董仲舒对此加以继承和神化,第一次提出;“王 道之三纲,可求于天。”(《基义》)他说;“天为君而覆活之, 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 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基义》)虽然尚未提出“君为臣 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正式条文,但其意思已很明确 了,待西汉末成书的《礼纬》就把“三纲”的条文具体化了。 三纲以君为臣纲为主,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是从属于君为 臣纲的,最根本的是要维护君权的统治。

  董仲舒在答汉武帝的策问时曾提出“仁义利智信”五 常之道,在《春秋繁露》中又加以详尽论证。“仁者,爱人之 名也。”(《仁义法》)“立义以明尊卑之分。”(《盟会要》)“礼 者……序尊插贵贱大小之位,而差内外、远近、新旧之级 者也。”(《奉本》)“不智而辞慧狷给,则迷而乘良马也。” (《必仁且智》)“竭愚写情,不饰其过,所以为信也。”(《天 地之行》)

  三纲五常的伦理观是汉王朝封建大一统政治的需 要,也是中央专制集权制的反映,它在当时维护国家统一 和封建制度方面,起过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整个地主阶级 的历史地位日益向保守、反动转化,它便成了反对革命, 麻痹和奴役劳动人民的精神枷锁。由于它高度集中地反 映了整个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成了沿续几千年的 封建社会的道德伦理规范,在我国影响深远,危害极大。

  《春秋繁露》以哲学上的神学蒙昧主义,政治上的封 建专制主义为基础,提出了一套较为完备的思想体系,尽 管以后各个王朝的哲学形态有所改变,但这一思想一直在我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书中将自然现象与社会 问题进行无类出附,得出自己需要的结论,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影响恶劣。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