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浅析汉匈战争 - 历史军事

历史今天:1991年5月4日 百岁老画家朱屺瞻入党
  1. 国学
  2. 历史军事
  3. 军事专题
  4. 历史军事

浅析汉匈战争

  当我们津津乐道于汉武帝时对匈奴的胜利时,却很少有人分析这场战争的后果。我们知道,战争对一个国家的意义,就看其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不幸的是,汉匈战争对双方而言,都是弊大于利。但对汉朝来说,这是一场必须打的战争;就匈奴来说,其统治者的蒙昧又使其根本考虑不到未来。
一、战争起因和简况:
汉匈战争的原因当然是源于汉帝国的富庶和匈奴的贫困。因为农业文明在当时是最先进的文明,其生产具有稳定性,能够长期稳定的提供生活资源。而游牧文明对自然界的依赖性更大,也不能提供更多的生活资源,一遇灾疫,生活就全无着落。但游牧文明因其大量的马匹,又具有强大的军事优势。所以匈奴在当时不断南下,抢掠汉朝人民,而一遇灾疫,匈奴人更是如蝗虫入境。
汉朝在初期无力对抗匈奴,采取和平政策,休养生息,至武帝时,已积蓄了强大的国力,军事上也蓄养了大量马匹,堪与匈奴一战。而不打又不能制止匈奴对汉朝边疆的侵扰,对汉朝人民的屠杀。于是武帝决心一劳永逸的解决匈奴问题,发动了大规模的汉匈战争。
战争从公元前133年至前119年,打了十几个战役,汉军横扫大漠,以至“漠南无王庭”,获得全胜(具体战况大家都很清楚,本文就不详细介绍了)。
二、双方的战争损失:
在这场大规模战争中,汉军的常态是出动骑兵10万,加上辅助的步兵和运送粮草的军民,出征人数当在50万以上。匈奴号称30万骑,但在实战中一般出动不超过10万人,他们也不需要庞大的后勤支援。
但战场的残酷性决定了这场战争的残酷。汉匈战争的战场多是沙漠、荒漠,双方骑兵一旦展开,要逃脱几乎不可能。其战败的一方必然全军覆没,而且一般不可能做俘虏,被屠杀殆尽;即使战胜的一方,在对方殊死抵抗下,也必然死伤惨重,而伤兵几乎只有等死。
而汉朝的后勤军民,在前往前线的过程中,也得越过几千里大漠,人员损失惨重;按司马迁说,从后方运64石粮食,只有1石能到前线,可见其物资损失也是极为惨重的。
对匈奴一方,据估计其人口不可能超过100万人,其全民皆兵也只有30万军队。经过长达十多年的消耗战,又是战败方,其军人已几乎死亡殆尽。而汉军在进入大漠后,也很少抓俘虏(因其后勤太远,也不可能抓),遇到匈奴部落,大多全数屠杀,以致漠南地区在战后几乎成为无人区(少数归降的匈奴人出外)。匈奴歌云:“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衍;亡我焉支山,使我妇女无颜色”。
战后,匈奴人一时也不敢南下到漠南较肥沃的牧场,在艰苦流亡中,其人口大量死亡。
三、战争的后果:
对汉朝来说,汉匈战争是西汉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战争解除了边疆的威胁,使边民能够过上安定的生活,边疆经济有了一定的发展。并且使汉朝进入了中亚地区。但这些发展是远远不能弥补战争损失的。汉朝百年积蓄的国力在战争中消耗殆尽,以至在战争后期,武帝加赋税、卖官爵、垄断盐、铁、酒,甚至鼓励人民互相告发,以图籍没其财产。想尽了一切办法,也无法扭转财政的困境。最后,武帝下诏全国,检讨自己的过失。
但西汉从此开始了衰落,对匈奴的大胜在历史上也远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游牧民入侵的问题。
对匈奴一方,战争使其人口大半死亡,其强大的军事力量几乎彻底覆灭。作为一个民族,匈奴游牧文明发展的高峰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即使500年后,对欧洲昙花一现的入侵,也不能振兴其民族。
四、可能性:
写到这里,这篇文章本该结束了。但我常常想,这个双败的结局在历史上有没有可能改变呢?
就匈奴而言,他们经营的是游牧业。我们知道,亚欧大陆北方的牧场是由东到西越来越肥沃。所以历史上的游牧民族侵略,一般是由东向西的。那匈奴人在当时应该是有出路的,他们完全可以把力量投入到适合他们的中亚以及东欧牧场,向西征服。何必一定要一头撞死在大汉帝国的南墙上呢!他们缺乏一位有远见的成吉思汗式的领袖。
而对汉朝而言,就难多了,当时已经有人考虑到了战争对经济的影响,但这场战争对汉朝来说,却是必打的。我想,或许还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武帝的这场战争或许可以打得规模小一点,以制止匈奴南下为目的,不以消灭他们为目的。也就是变进攻为主动防御,这样,耗费要远远低的多,就可以把更大的力量用于开发对汉朝更重要的南方。二是如果汉军再冒险一点,战胜匈奴后,在到达帕米尔高原后,再努一把力,就可以到达光明的彼岸——贵霜(大月氏),以及印度、波斯,这一农业区是完全能够自如的解决汉军后勤问题的,其前途应该是一片光明。当然,这已近乎天方夜谭了。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