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荀子

历史今天:1988年11月15日 巴勒斯坦独立宣言发表

荀子

相关书籍: - 公孙龙子 - 搜神後记 - 周易参同契 - 归田录 - 古画品录 - 老子道德经 - 钝吟杂录 - 申鉴 - 新语 - 茶经 - 棋经十三篇 ...

《荀子》是战国末期的儒家典籍。该书是记录荀子思想的主要著作,全书一共32篇。一般认为其中最后5篇,即《宥坐》、《子道》、《法行》、《哀公》、《尧问》不是他本人的著作,而是他和弟子们整理或记录他人言行的文字,但其观点与荀子的一贯主张是一致的。在前27篇中,也有几篇,如《议兵》、《大略》等可能是他的学生整理而成的。
《荀子》一书内容十分丰富,博大精深,是先秦学术思想成果总结性的著作,展示了他在哲学、逻辑学、伦理、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各方面的研究成果。同时,《荀子》一书又是先秦诸子散文创作的佼佼者。《论语》、《孟子》基本是语录体、记事体的联结,到了《荀子》这里则已形成论文了。荀子的文章,浑厚严谨,说理透彻,且多用比喻、对比、排比、引用名言等手法,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特色。《荀子》与《孟子》、《庄子》、《韩非子》四部著作被誉为先秦诸子散文的四大支柱。
四库提要记载
《荀子》·二十卷(内府藏本)【周荀况撰】
况,赵人。尝仕楚为兰陵令,亦曰荀卿。汉人或称曰孙卿,则以宣帝讳询,避嫌名也。《汉志·儒家》载《荀卿》三十三篇。王应麟《考证》谓当作三十二篇。刘向《校书序录》称孙卿书凡三百二十三篇,以相校除重复二百九十篇,定著三十三篇,为十二卷,题曰《新书》。唐杨倞分易旧第,编为二十卷,复为之注,更名《荀子》,即今本也。考刘向《序录》,卿以齐宣王时来游稷下。后仕楚,春申君死而卿废。然《史记·六国年表》载春申君之死,上距宣王之末凡八十七年。《史记》称卿年五十始游齐,则春申君死之年,卿年当一百三十七矣。於理不近。晁公武《读书志》谓《史记》所云年五十为年十五之讹,意其或然。宋濂《荀子》书后又以为襄王时游稷下,亦未详所本。总之战国时人尔,其生卒年月已不可确考矣。况之著书,主於明周孔之教,崇礼而劝学。其中最为口实者,莫过於非十二子及性恶两篇。王应麟《困学纪闻》据《韩诗外传》所引,卿但非十子,而无子思、孟子,以今本为其徒李斯等所增,不知子思、孟子后来论定为圣贤耳。其在当时,固亦卿之曹偶,是犹朱、陆之相非,不足讶也。至其以性为恶,以善为伪,诚未免於理未融。然卿恐人恃性善之说,任自然而废学,因言性不可恃,当勉力於先王之教。故其言曰:凡性者,天之所就也,不可学,不可事。礼义者,圣人之所生也,人之所学而能,所事而成者也。不可学、不可事而在人者谓之性,可学而能、可事而成之在人者谓之伪,是性伪之分也。其辨白伪字甚明。杨倞注亦曰:伪,为也。凡非天性而人作为之者,皆谓之伪。故伪字人旁加为,亦会意字也。其说亦合卿本意。后人昧於训诂,误以为真伪之伪,遂哗然掊击,谓卿蔑视礼义,如老、庄之所言。是非惟未睹其全书,即性恶一篇自篇首二句以外,亦未竟读矣。平心而论,卿之学源出孔门,在诸子之中最为近正,是其所长;主持太甚,词义或至於过当,是其所短。韩愈大醇小疵之说,要为定论。馀皆好恶之词也。杨倞所注亦颇详洽。《唐书·艺文志》以倞为杨汝士子,而宰相世系表则载杨汝士三子:一名知温,一名知远,一名知至,无名倞者。表志同出欧阳修手,不知何以互异,意者倞或改名,如温庭筠之一名岐欤?
名言警句

学不可以已。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大巧在所不为,大智在所不虑。——《天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劝学》
神莫大于化道,福莫大于无祸。——《劝学》
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僻而近中正也。——《劝学》
物类之起,必有所始;荣辱之来,必象其德。——《劝学》
肉腐生虫,鱼枯生蠹。怠慢忘身,祸灾乃作。——《劝学》
言有召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劝学》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跬步而不休,跛鳖千里;累土而不辍,丘山崇成。——《劝学》
无冥冥之志者,无昭昭之明;无惛惛之事者,无赫赫之功。——《劝学》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劝学》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劝学》
礼者,所以正身也……无礼,何以正身?——《劝学》
小人能,则倨傲僻违以骄溢人;不能,则妒嫉怨诽以倾覆人。——《不苟》
诚者,君子之所守业,而政事之本也。——《不苟》
言无常信,行无常贞,唯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不苟》
公生明,偏生暗;端悫生通,诈伪生塞;诚信生神,夸诞生盛。此六生者,君子慎之,而禹、桀所以分也。——《不苟》
历史地位争议

清朝考据学家梁玉绳继承“尊孟贬荀”的文化语境中,情绪上并不承认荀子“可并吾孟子”,但王先谦《荀子集解序》云谢墉《荀子笺释序》在钦定《四库全书提要》“首列荀子儒家,斥好恶之词,通训诂之谊,定论昭然学者,始知崇尚。”谢墉披览《荀子》全书,深有感触地说:“愚窃尝读其全书,而知荀子之学之醇正,文之博达,自四子而下,洵足冠冕群儒,非一切名、法诸家所可同类共观也。”谢墉以孔、孟、荀来简述先秦儒学史,或者以孟、荀两脉来架构孔子之后先秦儒学的发展。
清朝历史学家谢墉《荀子笺释序》曰:荀子生孟子之后,最为战国老师。太史公作传,诸子排名,独以孟子、荀卿相提并论。余若谈天、雕龙、炙毂及慎子、公孙子、尸子、墨子之属,仅咐见于孟、荀之下。盖自周末历秦、汉以来,孟、荀并称久矣。《小戴》所传《三年问》全出《礼论篇》,《乐记》、《乡饮酒义》所引俱出《乐论篇》,《聘义》“子贡问贵玉贱珉”亦与《德行篇》大同,《大戴》所传《礼三本篇》亦出《礼论篇》。《劝学篇》即《荀子》首篇,而以《宥坐篇》末“见大水”一则附之,‘哀公问五义’出《哀公篇》之首。则知荀子所著,载在二《戴记》者尚多,而《荀子》原书或反而残缺散失。观于《议兵篇》对李斯之问,其言仁义与孔孟同符,而责孪斯以不探其本而索其末,切中暴秦之弊。乃苏氏讥之,至以为“其父杀人,其子必且行劫”。然则陈相之从许行,亦陈良之咎与?此所谓“欲加之罪”也。荀子在战国时,不为游说之习,鄙苏、张之纵横,故《国策》仅载谏春申君事,大旨劝其择贤而立长,春申君若早见,就没有了李园的棘门之祸,而为‘疠人怜王’之词,则荀子有先知之聪慧,固然异于春申君的策士朱英(朱英劝告春申君不听而逃离)。故荀子不见用于春申君,而终以兰陵令,则荀子其人品之高,岂在孟子下?
谢墉说荀子“对浊世之政治痛心疾首,而有《性恶》一篇,且质问孟子《性善》之说,而反之亦然。宋儒乃交口攻击荀子也。尝言性者论之,孟子言性善,盖勉人以为善,而为此言,荀子言性恶,盖疾人之为恶,而为此言。以孔子相近之说为准绳,则孟子、荀子皆为偏执之论。”据谢墉自序:《荀子》此书自古以来,,没有注释的善本,唐朝大理评事杨倞之《注》,已为最古,而亦颇有错误。我一向知道,同年抱经学士卢文弨的勘核极为精博,因此从卢文弨那里借来观阅,校对卢文弨学士之瑕疵,仔细搜寻,不敢揣测我是不是愚昧无知,中间附有我自己的管窥之见,皆纠正杨氏版本之误,卢文弨也肯定了我的意见,我援引的校对,悉数出于卢文弨,我们俩参互考证,往复交流,最终遂得以成事。以我谢墉的孤陋寡闻,诚不足发挥儒术,且不欲夺人之美,而卢文弨致书写序,列举其大要,略微留缀数语于书简的上端,并附著书中所未及者二条于左。” 谢墉《刊卢文弨校定逸周书序》也给对方考证:“若《太子晋》一篇,尤为荒诞,体格亦卑不振,不待明眼人始辩之也。”
钱大昕为谢墉《荀子笺释跋》谓:孟言性善,欲人之尽性而乐于善;荀言性恶,欲人之化性而勉于善。立言虽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盖自仲尼既殁,儒家以孟、荀为最醇,太史公叙列诸子,独以孟、荀标目,韩退之于荀氏虽有“大醇小疵”之讥,然其云“吐辞为经”,“优入圣域”,则与孟氏并称,无异词也。宋儒所訾议者,惟《性恶》一篇。谢墉则一反理学家尊孟抑荀的做法,认为孟子与荀子关于人性论的讨论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他们之间的差异则缘于各自论证的视角。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