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左传

历史今天:1988年11月15日 巴勒斯坦独立宣言发表

左传

相关书籍: - 周易 - 尚书 - 诗经 - 周礼 - 仪礼 - 左传 - 公羊传 - 论语 - 尔雅 - 孟子 - 礼记 ...

        《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既是古代汉族史学名著,也是文学名著。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起自鲁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鲁哀公27年(前468),《左传》传文比《春秋》经文多出13年,实际记事多出26年(最后一件事为略提三家灭智),以《春秋》记事为纲叙事,其中有说明《春秋》书法的,有用实补充《春秋》经文的,也有订正《春秋》记事错误的。全书绝大部分属于春秋时候事件,但全书的完成已经进入战国时期。这些都说明《左传》与《春秋》的密切关系。

基本信息
        《左传》是中国古代最早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共三十五卷。《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 汉朝时又名《春秋左氏》。汉朝以后才多称《左传》,是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左传》既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左传》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儒家“十三经”之一。《左传》的作者,司马迁和班固都证明是左丘明,这是目前最为可信的史料。有些学者则认为是战国初年之人所作,但均为质疑,因为《左传》中某些文章的叙事风格与其他不符,并无任何史料佐证,只能归为臆测。
        《左传》对后世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历史学方面。它不仅发展了《春秋》的编年体,并引录保存了当时流行的一部分应用文,给后世应用写作的发展提供了借鉴。仅据宋人陈骙在《文则》中列举,就有命、誓、盟、祷、谏、让、书、对等八种之多,实际还远不止此,后人认为檄文也源于《左传》。并且,本书在我国的文学界也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史学也有巨大的贡献!

书名及历史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的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唐朝的刘知几《史通·六家》:“左传家者,其先出于左丘明。”此后,有许多学者也持怀疑态度。很多人都认为写《左传》的左氏并非左丘明。唐朝的赵匡首先怀疑《左传》不是左丘明所作,为伪书。清朝的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却仍然认为是左丘明所著。康有为则认为是刘歆所作。今人童书业则认为是吴起所作,赵光贤认为是战国时鲁国人左氏所作。一般认为《左传》非一时一人所作,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前4世纪中叶),是由战国时的一些学者编撰而成,其中主要部分可能是左丘明所写。
        《左传》以《春秋》为本,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自唐朝朝起,进入十三经之列。“到唐代,礼有周礼、仪礼、礼记,春秋有左传、公羊、毂梁,加上论语、尔雅、孝经,这样是十二经;宋明又增加入孟子,于是定型为十三经”。

素材来源
        《左传》编者收集的素材主要是瞽史讲诵的底本。但也有当时能见到的各诸侯国的国史——“春秋”,和史官所保留的文书档案。同时还有可能大量采纳了民间的传说。

楚简证真伪
        一批被盗卖至海外的战国楚简,由浙大校友出资于2009年得以从海外回归,并入藏浙大考古与 艺术博物馆。经过两年多的整理考释,浙大古文字学家曹锦炎主编的《浙江大学藏战国楚简》由浙大出版社正式出版。2012年4月24日,该书在浙大紫金港校区举行首发式。
        这批战国楚简是浙大艺术与考古博物馆的第一批藏品。首发式现场,2300多年前的战国楚简正式与世人见面。大部分完简(含缀合后)都在23厘米左右,相当于战国尺约一尺,简头、端修治平齐。3枚较长的简上端平齐,下端成尖弧状,尤为特殊,尚属首见。
        据介绍,这批楚简初置于一个木胎漆盒内,经清理,共编号为324号,缀合复原后完整简约160枚;字迹清晰,墨色厚重,文字抄写洒脱,颇有行草意趣;经北京大学科技考古与文物保护实验室碳-14测试,推测这批竹简的年代约为公元前340年。
        战国楚简存世稀少,浙大是继清华大学之后第二所收藏楚简的高校。此外北京大学、湖南大学等保存着秦、汉时期的竹简。
        浙大文化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浙大藏战国楚简》主编曹锦炎说,《左传》是这批楚简的内容精华所在,这是继汉代孔壁古文《左传》出土近2000年后的第二次重大发现。“涉及《左传》的竹简,浙江大学保存的是世界上现存的惟一一份。清末以来,有人怀疑《左传》为西汉刘歆之伪作,后经学者辨诬,其说渐破。之前学者的证据均为理证,今有了可信的事证,故其学术意义非同一般。”这不是孤证,马王堆帛书《春秋事语》的发现,为《左传》非刘歆伪作增加了有力的证据。”
         “0.5厘米宽的竹子上能写出如此丰富自由的笔画,这让我们对战国时期的书写方式有了新的认识。”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浙大艺术系教授陈振濂认为,浙大藏楚简对于书法史的研究很有价值。相对于笔画工整的郭店楚简,浙大藏楚简“最大特点是看似不规范但又有规律,是目前发现的保存隶变之前的最好的、笔画丰富的古文字,可以用‘籀篆为体、隶草为笔’来概括。”

主要内容
        《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 记事基本以《春秋》鲁十二公为次序,内容包括诸侯国之间的聘问、会盟、征伐、婚丧、篡弑等,对后世史学、文学都有重要影响。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评论。
        《左传》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它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账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就著成了中国古代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史,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

叙述方式
        作为编年史,《左传》的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情发生、发展和结果。但倒叙和预叙手法的运用,也是其叙事的重要特色。
        倒叙就是在叙事过程中回顾事件的起因,或者交代与事件有关的背景等。如“宣公三年”先记载了郑穆公兰之死,然后回顾了他的出生和命名:其母梦见天使与之兰,怀孕而生穆公,故名之兰。
        《左传》中还有插叙和补叙,性质作用与倒叙类似。这些叙述,常用一个“初”字领起。预叙即先叙出将要发生的事,或预见事件的结果。
        《左传》以第三人称作为叙事角度,作者以旁观者的立场叙述事件,发表评论,视角广阔灵活,几乎不受任何限制。个别段落中,作者也从事件中人物的角度,来叙述正在发生的事件及场景。如写鄢陵之战“楚子等巢车以望晋师”中阵地的情况,完全是通过楚子和伯州犁的对话展示出来的。(成公十六年)

分享到: 更多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