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嘉锡
余嘉锡(1884年2月9日-1955年1月23日),字季豫,号狷庵。祖籍湖南常德,出生于河南商丘。中央研究院院士,语言学家、目录学家、古文献学家。清末举人,任吏部文选司主事。
后在辅仁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大学、民国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民国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主治目录学。1942年,兼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9年10月,任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委员。著作有《四库提要辨证》《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世说新语笺疏》《余嘉锡论学杂著》等。
人物生平
1884年2月9日,(夏历正月十三日),余嘉锡生于河南商丘县。父嵩庆,1876年进士,时任商丘县县令。余嘉锡即生于其父任所。
约1889年6月,启蒙受书,父亲自督课,始读五经、《楚辞》、《文选》、四史、《通鉴》等书。学为诗古文,不习时艺。
1897年,作《孔子弟子年表》。阅《郁离子》,喜其言,仿其体著书数万言。
1899年,注《吴越春秋》。阅张之洞《书目答问》及《輶轩语》,以为做学问应从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入手。
1900年,读《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始从事对《提要》的辨证工作。
1901年,乡试中举,后入京为吏部文选司主事。不久因父丧而返回湖南常德。
1918年,余嘉锡弃家偕子余逊到北平,住前门高庙常德会馆。以一介儒生,来自僻远之乡,举目少亲,惟因学识渊博,业有专攻,终得以文章学术自显于京师,在北京大学及其他各大学主讲目录学。
1919年,赴北平,馆于清史馆总裁赵尔巽教授赵氏子弟,同时审阅《清史稿》,得以清史馆馆长柯绍*为师。年余返回常德,仍以教授生徒自给。
1927年,到北京,馆于赵尔巽家,教授赵氏弟子,同时审阅《清史稿》,得以清史馆总纂柯劭忞为师。其夫人陈福彩去世。余嘉锡亲作墓表,盛称夫人懿德,此后一直鳏居。
1928年,携子至北平,结识辅仁大学校长陈垣,被聘为辅仁大学国文系讲师,主讲目录学。后又兼在在北京大学、中国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等校教授目录学。《聚乐堂艺文目录考》发表于此年,并撰有《新续古名家杂剧跋》等文。
1929年,撰《书仪顾堂题跋后》等文。
1930年,发表《目录要籍解题》、《古籍解题》等文。
1931年,被聘为辅仁大学教授,兼任国文系主任。《北周毁佛主谋者卫元嵩》发表于此年。1932年 49岁 撰《王西庄先生窥园图记卷子跋》,发表《晋辟雍碑考证》、《水浒传宋江平方腊考》等文。
1933年,日本自侵占东北后,不断向华北渗透,北平岌岌可危。5月,余嘉锡举家迁回湖南常德,然故乡附近无人可与论学,精神无所慰藉。7月,返回北平,重新在辅仁大学等校执教。本年撰有《跋施愚山试鸿博后家书》等文。
1934年,发表《汉池阴令张君残碑跋》、《巴陵方氏藏书志序》等文。
1935年,撰《跋王石*父子手稿》,发表《书册制度补考》等文。
1936年,撰《积微居小学金石论丛序》,发表《牟子理惑论检讨》等文。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北平沦陷。余嘉锡与友人信中自署“钟仪”,以春秋时楚囚身比。取《四库提要辨证》史、子两部定稿220余篇排印数百册,以当录副。延聘滞留在京的众多知名学者来系任教,辅大国文系一时号称阵容最强。余嘉锡自己开设古籍校读法、汉魏六朝文学、《世说新语》研究等课,始从事《世说新语》的笺疏工作。本年发表《小说家出于稗官说》、《论校勘学之起源》等文。
1938年,《寒食散考》发表于该年。
1939年,发表《宋江三十六人考实》等文。
1940年,撰《述也是园旧藏古今杂剧》序,发表《汉武伐大宛为改良马政考》、《驳萧敬孚记皇甫持正集旧钞本》、《书章实斋遗书后》等文。
1942年,兼任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本年发表《疑年录稽疑》等文。
1945年,发表《杨家将故事考信录》等文。
1946年,发表《谢承后汉书传本之有无》《洪亮吉之地理学》《水浒传之俗语》《跋李文公集》《楚辞释文考》《书晋书桓玄传后》《荀子性恶篇“伪”字解》等文。
1947年,以《四库全书提要辨证》一书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发表《太公亡篇考》、《黄顾遗书序》、《跋旧抄本中兴馆阁录》、《张籍之里贯及其病眼之时间》、《藏园群书题记序》等文。
1948年3月,以《四库提要辨证》一书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余嘉锡被聘为语言研究所专门委员,冬,考证《东林点将录》及《天鉴录》,因用思过度而患病。及病愈而考索愈力,未及完稿,忽转为风痹,卧床数月始愈。
1952年,写成《元和姓纂提要辨证》,忽摔伤右股,因脑溢血而瘫痪。
1954年,《四库提要辨证序》成。
1955年1月23日,在北京病逝,终年72岁,葬于北京阜成门外西黄村福田公墓。
主要成就
学术成就
目录学
余嘉锡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文献学与目录学家,他一生治学的主要方面就是继承乾嘉文献考据学的传统,以目录学为治学之鈅,重视掌握目录以求博通群书。他一生读书涉猎极广,自称:“史、子两部,宋以前书未见者少;元明以后,亦颇涉猎。”(见《四库提要辩证》序录)他的书斋名“读已见书斋”,主要以明清精刻本为主,但他对传世典籍阅读之广,钻研之深,分析之细微,考辨之切当,都是超越前人的。,尤其是一部历时五十余年创作的八十万字的《四库提要辨证》,声振国内外,被誉为“是一部从微观角度研究中国古籍的著作”。
余嘉锡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充分肯定并发扬了目录学“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进一步提出了“目录者学术之史”的观点,并明确提出了目录学必须要“辨章学术,考镜源流”,才能实现它存在的意义。在这一思想指导下,余嘉锡对目录学的意义和功用、目录种类的划分、体例的编制、目录的源流及分类均作了精辟的论述。
作为一位历史文献学家,余嘉锡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他的目录学思想深得传统目录学精髓,高度概括了目录学在学术史上的功用,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目录学理论,对后世影响很大。与此同时,他在考据学方面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他重视利用版本、校勘之学对史料、史事进行考据,其所著《四库提要辨证》,既是目录学巨著,也是考据学的一部力作。余嘉锡还专门写了《古书通例》一书,对古籍体例作了深入研究。开拓了以史治小说的考据之路,并利用小说戏剧能寓教于乐的功能,使民众在娱乐的同时了解了历史。
藏书
余嘉锡先生的藏书,由其子余逊的夫人徐孝婉女士捐赠给北大历史系,现藏中古史研究中心图书馆,约有18000余册。这些书中保留了大量余嘉锡先生的批注,极具收藏与研究价值。
余嘉锡先生的藏书,虽并不以稀有版本为特色,但其收罗之广,且坚持读书校书的研究方法,在书中保留了大量批注,无疑是学术研究史上的宝贵财富。将余嘉锡先生的藏书整理出版,对于继承其研究传统,了解其学术视野和研究方法,从而更加弘扬中国古文献学和目录学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物轶事
鳏居三十年
1927年,余嘉锡夫人陈福彩竟以三十九岁猝逝,遭受切肤之痛。亲撰墓表,称夫人“清闲贞静,出于天生。恕以接人,仁能及物。鞠躬尽瘁,十有九年,存孤健绝,功在宗祀。生叹薄祜,殁有遗恨”。情辞悱恻缠绵,衷怀眷恋,誓不再娶,鳏居凡三十年。
讽喻时事
“九·一八”事变爆发,余嘉锡回乡索居,国事日艰,忧心无已。后辅仁大学多次电催返校主事,才又回京任教。日军攻占北京后,各国立大学相继南迁。辅仁大学因系罗马教廷天主教会新创办,当时德国神甫主持校务,所以为敌伪所顾虑,成为不受敌伪支配的独特学府。为了维护国家民族正气,余嘉锡特意开设《楚辞》课,教育青年识别香花毒草,以抨击当时卖国求荣者。开设《世说新语》课,对魏晋之尚清谈误国,反复推论,评论古人而讽喻时事,皆寓意深远。
余嘉锡的斋名
余嘉锡的斋名,除读已见书斋、不知魏晋堂为人熟知外,尚有小勤有堂、槐抱椿树庵。其命名寓意各有不同,从中颇能见出余先生的襟抱、旨趣。
槐抱椿树庵,仅见于《小勤有堂杂钞》。该书为余庐钞本汇辑,其中《别录》《七略》为余先生手钞,后有其自记:“庚午(1930)夏历五月廿三日,武陵余嘉锡季豫甫假北海图书馆所藏旧钞本手录于北京宣武门内槐抱椿树庵寓庐。”余嘉锡初到旧京,处境甚窘,一度在民国学院任教,而槐抱椿树庵就在民国学院的对过。他写给陈援庵的信里说:“自抵旧都以来,忽复数月,金尽裘敝,无以自资,遂滥竽民大讲席,以谋升斗。”盖是实录。到辅仁任教后,他搬到了护国寺街,两处相距较远,槐抱椿树庵的斋名却保留下来了。“槐抱”,与怀抱谐音,椿树为《庄子》中无用之材,此一斋名,即隐隐有“无所可用”,“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之意。
不知魏晋堂,见于1945年7月31日为《杨家将故事考信录》写的序,典出《桃花源记》的“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当时抗日战争尚未结束,满地狼烟,余氏闭门却扫,唯以著作寄托其不与日伪合作的情怀。取此堂名,自然是以气节自砺。他在这篇长文中对“人心思宋”的民族精神的剖析,被徐复观称为“一个伟大知识分子的发现”。
治学精神
余嘉锡先生把 毕生精力用在教学和着 述上,治学严谨、博览群书,既是文 献目录 学家,又是史学家,最精于考证。季豫先生的治学精神有很多值得学习的地方:特点之一,就是读书博,经史子集无不浏览,从提要辨证一书就可以证明。子部图书众多,内容复杂,他对这方面很感兴趣,他从医书里找出资料,从小说中发现问 题,如寒食散考、杨 家将故事考信录、宋江三 十 六人考实等文章,都是证据充足,实事求是,有许多新的论断。他记忆力很强,读书又多,并且能运用目录学的知识.善于辨别书籍的好坏真伪。他曾自题书斋名为——“读已见书斋”,因为有些人专以读人间未见书相标榜,人间未见之书虽然有些是珍贵的,但这样的书究竟是极少数,如果专以垄断奇书相夸耀,而对普通常见常用的书反不读不知,这是无根之学。他针对这个情况,所以用“读已见书”为自己的书斋名。但是读已见书又谈何容易,汗牛充栋的书,既要多读善记,又要懂得读书的门径,如果不知门径乱读,或读过便忘,虽博何用!季豫先生能博学约取,这是他成功的一个方面。
其次,他用功勤。数十年间手不释卷,有些书是他很熟的,但他还是经常阅读。他在提要辨证 序录里引用董遇“读书百徧,而义自见”的话,说“百徧纵或未能,三复必不可少”,这话也正是他自己的诺言。凡读书博的人,常常不能深入;凡记忆力强的人, 往往不肯动查书。季豫先生读书博,而又能用功动。看他每天在书斋中搬书查书,不厌其烦,因甲书而牵涉乙书,因一句话而检查大部头的 书,他总是乐此不疲,持之以恒。他还有一种很好的习惯,凡是读过查过的书,马上归还书架,因 此他的案头从不见有零乱堆积的现象,进入他的书斋,一架一架的书籍都是整整齐齐,而且都是他手写的书根,这也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此外,他作学问下笔不苟,这也是他的一种严格的锻炼。他引用史料一定要穷源竟委,找到可靠的根据,才写在论文里。引书一定注明卷数,校对文字,凡是他所引用的材料,总是比较精确的。他平生不 作草书,无论是著作手稿,友朋函札,一律楷 书。我曾看见过他 手录的各家批校本书目 答问,用四五种颜色的墨,密密麻麻,写满了书头,每个字都是一笔一画,端端正正。尽管我们今天并不一定要提倡人人写楷书,可是他这种丝毫不苟的认真精神,还是值得学习。
人物评价
余嘉锡先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著名的文献学与目录学家,他一生治学的主要方面就是继承乾嘉文献考据学的传统,以目录学为治学之鈅,重视掌握目录以求博通群书。他一生读书涉猎极广,自称:“史、子两部,宋以前书未见者少;元明以后,亦颇涉猎。”(见《四库提要辩证》序录)他的书斋名“读已见书斋”,主要以明清精刻本为主,但他对传世典籍阅读之广,钻研之深,分析之细微,考辨之切当,都是超越前人的。尤其是一部历时五十余年创作的八十万字的《四库提要辨证》,声振国内外,被誉为“是一部从微观角度研究我国古籍的著”。(北京大学图书馆《余嘉锡读已见书斋藏书整理项目介绍》)
《四库提要辨证》一书博大精深。……综观全书,取材广博,考证精确,方法多样,新见迭出,实事求是,绝无空言。《辨证》虽是专门针对《提要》而作,实则对我国古代的历史、文学、哲学、文献学及学术史的研究,均作出了巨大贡献。(广西新闻网:余嘉锡与《四库提要辨证》)
嘉锡学贯古今,荐作等身,文笔灵活,跌宕有致,无呆板冗蔓之病,风格和李慈铭相似。他既是文献目录学家,又是史学家,曾经有“宋人史学胜清儒”的论断。(凤凰网《余嘉锡生平》)
(《古书通例》)探微索隐,足以解颖释惑。读者据此举一反三,所知自多。(中国文字、音韵、训诂、文献学家周祖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