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经律异相卷第四十七
作者:宝唱 (南朝) 收藏

 

经律异相卷第四十七(杂兽畜生部第三十七)

师子一(七事) 象二(四事) 马三(一事) 牛四(四事) 驴五(二事) 狗六(四事) 鹿七(二事) 铭陀八(一事) 狐九(一事) 狼十(一事) 猕猴十一(六事) 兔十二(一事) 猫狸十三(二事) 鼠十四(一事)

师子第一

师子王为猕猴欲舍命一 师子王有十一胜事二 师子食象哽死木雀为拔得苏后遂忘恩三 师子有二子为猎者所杀同生长者家得道四 师子王堕井为野干所救五 师子虎为善友野干两舌分身丧命六 师子等十二兽更次教化七

师子王为猕猴欲舍命一。

过去世有一师子王。在深山窟。常作是念。我是一切兽中之王。力能视护一切诸兽。山中有二猕猴。共生二子。时二猕猴问师子王。王若能护一切兽者。我今二子以相委付。我欲余行求觅饮食。时师子王即便许之。猕猴留寄二子即舍而行。是时山中有一鹫鸟王。厥名利见。师子王睡。即便抟取猕猴二子处崄而住。师子王即寤。即白鹫言。

我今固请  见为放之  莫令失信
生我惭愧

鹫王答曰。

我能飞行空  无畏过汝界
若欲护二子  为我应舍身

师子又曰。

我今护二子  舍身如枯草
护身而妄语  云何得称行

说是偈已。即至高处欲舍其身。鹫王复曰。

为他能舍身  则受无上乐
施汝猕猴子  愿王莫自害(出大集经第三卷)

师子王有十一胜事二。

师子王生住深。山大谷。方颊巨骨身肉肥满。头大眼长眉高而广。口鼻渊方齿齐而利。吐赤白舌双耳高上。修脊细腰其腹不现。六牙长尾髦发光润。自知气力牙爪锋芒。四足据地安住岩穴振尾出声。若有能具如是相者。当知真师子王。晨朝出穴嚬申欠呿。四向顾视发声震吼。为十一事。一坏实非师子诈作师子。二自试身力。三令住处净。四使子知处。五群辈无怖心。六睡者得觉。七诸兽不敢放逸。八诸兽得来依附。九调大香象。十告诸子息。十一庄严眷属。凡闻师子吼。水住深潜。陆行藏穴。高飞堕落。厩中香象振锁断绝失粪怖走。犹如野干。虽学师子至百千年。终不能作师子之吼。若师子子生始三岁则能哮吼。香山径有师子。飞鸟走兽绝迹不窥。一切畜生。师子为最(出涅槃经第二十五卷又大智论)

师子食象哽死木雀为拔得苏后忘恩三。

佛告目连。勇智菩萨。昔光明佛时作师子王。吾为梵志修于净行。时师子王晨朝跱立八处不动。奋迅身体便大雷吼。走兽伏住飞者堕落。然后乃起。旷野山泽案行属界求觅群兽。逢一象王杀而食之。脾骨哽咽死而复苏时告木雀。与吾挽骨。后若得食当相报恩。木雀闻之入口尽力拔骨乃得去之。时师子王后日求食大杀群兽。木雀在侧少多求恩师子不报。佛告目连。时师子王。以此偈报木雀曰。

吾为师子王  以杀为家业
啖肉饮其血  以此为常膳
汝既不自量  脱吾牙出难
还得出吾口  此恩何可忘

尔时木雀。复以此偈。报师子曰。

我虽是小鸟  识恩不惜死
但王不念恩  自负言誓重
若能小宽弘  少多见惠者
没命终不恨  不敢有讥论

时师子王竟不报恩。舍之而去。木雀自念。吾恩极重反见轻贱。今当追逐要伺子便。不报恩者终不行世。在在处处终不相离。时师子王复杀群兽恣意食之。饱便睡眠无所畏惧。时彼木雀飞趣师子。当立额上尽其力势喙一眼坏。师子惊起左右顾视不见余兽。唯见木雀独在树上。时师子王语木雀曰。汝今何为乃坏吾目。时彼木雀以偈报之。

重恩不知报  乃复生害心
今留汝一目  此恩何可忘
汝虽兽中王  所行无反复
从是各自休  莫复作缘对

师子王者今勇智菩萨是。时木雀者今目揵连是(出菩萨璎珞经第九卷)

师子有二子为猎者所杀同生长者家得道四。

昔者山中有两比丘。闲居行道逮得神通。去之不远有一师子。产生二子养之稍大。欲行所索。持子寄二道人。窟边求食。或五日一还见。与道人相近附。遂复舍行。日月转久。后日道人各行不在。猎师遇之意欲射之。狩迸入林。猎师意念。此数与道人相依附。吾作道人被服。尔乃得之。岩窟中有留袈裟法衣。猎师着往师子所。师子谓是道人。喜共赴之。猎师打杀剥取其皮作裘卖之。道人行还不见师子子求之不得。定意观之知为猎客所杀。便以神足追而夺之。以为坐褥恒摩娑咒愿欲令解脱。未久复坐禅。观知趣何道。而为中国大长者家作双生子。始入胞胎其母未觉。道人问。长者何所渴乏。曰吾家大富唯乏儿子。道人语之。吾能使有儿。长者大喜尔为蒙恩。道人语曰。若必得子何以报恩。曰长大便当给道人为弟子。道人咒愿而去。从是遂觉有身。后生二男相似如一。年转八岁复来到其家。儿有宿缘自然爱敬。道人语长者。识昔约不。长者以本誓不得已。便以二儿各施道人。道人将作沙弥。精进未久亦皆得道。亦恒自坐皮上试共坐禅。观此皮神所生。便知是己身故皮。展转相照便共至师前。礼足谢曰。实蒙大恩(出譬喻经第五卷)

师子王堕井为野干所救五。

过去世近雪山下。有师子兽王。作五百师子主。是师子王后时老病瘦眼闇。在诸师子前行堕空井中。五百师子皆舍离去。尔时有一野干见师子王。作是念言。我所以得此林住安乐饱满肉者由师子王。今堕急处云何当报。时此井边有渠水流。野干即曰。以脚通水。水入满井师子浮出。时此林神而说。偈言。

身虽自雄健  应以弱为友
小野干能救  师子王井难

佛言师子王者我身是。五百师子者诸比丘是。野干者阿难是(出十诵律杂诵卷第一)

师子虎为善友野干两舌分身丧命六。

过去世雪山下有二兽。一名好毛师子。二名好牙虎。共为善知识闭目相舐。是二兽恒得濡好肉啖。去是不远有两舌野干。作是念。我至二兽边言。我与汝作第三伴。汝听我入。师子虎言。随意两舌野干啖二兽残肉身体肥大。作是念。是好毛师子好牙虎。共为善知识更相亲爱。闭目相舐恒啖好肉。或时不得必当啖我。我先方便令心别离。语师子言。虎有恶心于汝师子。食啖皆是我力。师子言。云何得知。两舌野干答言。虎明日见汝时闭目舐汝毛者当知恶相。往语虎言。师子于汝有恶心言。有所食啖皆是我力。虎言。云何得知。答言。明日见汝时闭目舐汝毛者当知恶相。是二知识中。虎生畏想。是故先往师子所言。汝于我生恶心耶。师子言。谁作是语。答言。两舌野干。好毛复问言。汝于我亦生恶心耶。虎言不也。虎语师子言。汝若有是恶语者不得共作善知识。好毛言。是两舌野干有如此言。云何不喜共我住耶。即说偈言。

若信是恶人  则速别离去
当怀其愁忧  嗔恨不离心
凡为善知识  不以他语难
不信欲除者  若信他别离
则为其所食  不信两舌者
还共作和合  所怀相向说
心净言柔濡  应作善知识
和合如水乳  今此弊小虫
生来性自恶  一头而两舌

虎与师子验事实已。共捉野干破作二分(出十诵律二诵第三分又出四第九分文同又出弥沙塞律第六卷又出野干两舌经略同)

师子等十二兽更次教化七。

阎浮提外东方海中。有琉璃山名之为潮。高二十由旬具种种宝。其山有窟名种种色。是昔菩萨所住之处。纵广一由旬高六由旬。有一毒蛇在中而住修声闻慈。复有一窟名曰无死。高广亦尔。是昔菩萨所住之处。中有一马修声闻慈。复有一窟名曰善住。高广亦尔。昔菩萨处中。有一羊修声闻慈。其山树神名曰无胜。有罗刹女名曰善行。各有五百眷属围绕是二女人常共供养如是三兽。

阎浮提外南方海中。有颇梨山高二十由旬。有窟名曰上色。纵广高下亦复如是。亦是菩萨昔所住处。有一猕猴修声闻慈。复有窟名口誓愿。高广亦尔。昔菩萨处中。有一鸡修声闻慈。复有一窟名曰法林。高广亦尔。昔菩萨处中。有一犬修声闻慈。中有火神。有罗刹女名曰眼见。各有五百眷属围绕。是二女人常共供养是三鸟兽。

阎浮提外西方海中。有一银山名菩提月。高二十由旬。中有一窟名曰金刚。高广亦尔。昔菩萨处中。有一猪修声闻慈。复有一窟名香功德。高广亦尔。昔菩萨处中。有一鼠修声闻慈。复有一窟名高功德。高广亦尔。昔菩萨处中。有一牛修声闻慈。山有风神名曰动风。有罗刹女名曰无护。各有五百眷属围绕。是二女人常共供养如是三兽。

阎浮提外北方海中。有一金山名功德相。高二十由旬。中有一窟名为明星。广一由旬。高六由旬。昔菩萨处中。有一师子修声闻慈。复有一窟名曰净道。高广亦尔。昔菩萨处中。有一兔修声闻慈。复有一窟名曰喜乐。高广亦尔。昔菩萨处中。有一龙修声闻慈。山有水神名曰水天。有罗刹女名修惭愧。各有五百眷属。是二女人常共供养如是三兽。是十二兽昼夜常行阎浮提内。人天恭敬功德成就。已于诸佛发深重愿。一日一夜常令一兽游行教化。余十一兽安住修慈。周而复始。七月一日鼠初游行。以声闻乘教化一切鼠身众生。令离恶业劝修善事。如是次第至十三日。鼠复还行。乃至尽十二月至十二岁亦复如是。故此土多有功德。乃至畜兽亦能教化。是故他方菩萨。常应恭敬此佛世界。若有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欲得睹见是十二兽。欲得大智大定大神通力。欲受一切所有典籍。欲增善法。是人当以白土作山。纵广七尺高十二尺。种种香涂金薄。薄之四边周匝二十尺。所散瞻婆华当以铜器盛。诸种种非时之浆置之四面。清净持戒日三洗浴。敬信三宝。离山三丈正东而立。诵如是咒住十五日。当于山上见初月像。尔时则知见十二兽。见已所愿随意即得。若能修行苦行即得。眼见是十二兽诸菩萨等。或作天像或作鬼像鸟兽之像。游阎浮提教化如是种种众生。若为人天调伏众生。是不为难。若为畜生调伏众生乃是为难(出大集经第二十四卷)

象第二

象王供养佛一 善住象王为转轮王宝二 象子生而失母为仙人所养三 象猕猴鵽相敬四

象王供养佛一。

佛独游行欲求静寂。到憍萨罗国波利罗耶娑罗林宝树下住。时五百群象。象行王恒在后。常得浊水残草。厌其群众独来树下。遥见佛。以鼻拔草蹈地令平。以鼻盛水洒尘草铺为座。屈膝请佛令坐。三月供养。佛知象意。即受其请。而说颂曰。

独善无忧  如空野象  乐戒学行
奚用伴为

时象王。取好藕根净洗。授与世尊。如是三月(出僧祇律第十一卷)

善住象王为转轮王宝二。

有一象王名曰善住。身体纯白七处平住。力能飞行。赤首身毛杂色。六牙纤佣。与八千象王以为眷属。住香山娑罗树下。娑罗树王有八千浴池。纵广五十由旬。其水清凉以七宝为堑。五色杂华集间池内。象王念欲入池八千象应念而至。有持盖扇者。有唱赞前导者。或有象王洗尾背髀足者。有拔华根与王食者。有采华散王上者。八千象亦复洗浴共相娱乐。大小便利。诸夜叉鬼。移山林外(十诵律云阿耨达池有善住象王宫殿。增一阿含云。香积山侧有八万四千白象)释提桓因所乘最下象。转轮圣王乘之名曰象宝。金壁山中有八万岩窟。八万象止憩其中。身色纯白。头有杂色。口有大牙。齿间金填(出长阿含经第十八卷又出增一阿含楼炭经)

象子生而失母为仙人所养三。

往古世时。有闲居一象。生一子。堕地未久。其母终亡。去彼不远仙人所处。有威神。功德具足志怀大哀。遥见象子。其母命终才能举足。东西游洋不能自活。即时扶还所止。饮食之以水果。彼时象子。仁和贤善功德姝妙。乐于义理。既得安隐无有忧患。于时仙人卧起同处。身形转长衣毛鲜泽。则以水浆供养仙人其好果苽。然后自食。仙人愍哀观其德行爱念如子视之无厌。时天帝释即时发念。今此仙人志在象子倚念无厌。今我宁可别令愁感。时帝释示现试之化使象子忽然死地而血流离。仙人见象子死愁忧涕泣。余仙人闻来谏晓之。不能除忧。时天帝释住在虚空。为仙人说偈。时天帝释令象子活。仙人大喜。仙人者和尚身是。象子死者弟子是也。天帝释者则我身也(出佛说弟子过命经)

象猕猴鵽共为亲友四。

过去世时有三亲友。象猕猴鵽鸟(僧祇律第二十七今云巅多鸟)依一尼拘律树止。共相谓言。既同依此木宜相恭敬。猕猴鵽鸟共问象言。汝忆事近远。象言。我忆小时行此树齐画我腹。象与鵽问猕猴。猕猴答言。我忆小时此树举手及头(僧祇律云尿此树上)象语猕猴。汝生年多我。象与猕猴共问鵽。鵽言。我忆雪山右面有大尼拘律树。我食果子来此便转即生此树。共相谓言。鵽生年多。象以猕猴置其头上猕猴。以鵽置其肩上。共游人间。从村至村。从邑至邑。常说偈言。

若人能怀法  必敬诸长老
现世有名誉  将来生善道

时鵽说如是法。人皆随从法训流布。汝等于我法中出家。应更相恭敬。如是佛法流布。自今已去听随长幼恭敬礼拜迎逆问讯。时诸比丘闻佛教。诸比丘长幼相次恭敬礼拜(出四分律四分第三卷又出十诵律七法第六卷)

马第三

婆罗醯马王为转轮王宝一。

马王名婆罗醯。宫殿住在大海洲内明月山。有八千马以为眷属。若转轮圣王出世。取最小者以为马宝。给王乘御(出增一阿含经)

牛第四

大牛被卖走趣如来佛说往缘死得生天一 水牛王忍猕猴辱二 二牛捔力牵载三 迦罗越牛自说前身负一千钱三反作牛不了四

大牛被卖走趣如来佛说往缘死得生天一。

有远方民。将一大牛。肥盛有力。卖与舍卫城人。城人买欲以杀之。在城门中与佛相遇。牛遥睹佛。心中悲喜。绝锁驰走人不能制。直趣如来屈前两脚。悲鸣泪出口自说言。大圣难遭亿世时有。唯垂弘慈一见济拔。佛言甚可。久远世时有转轮王。王四天下千子七宝。治以正法人民安宁。又有四德。视民如子民奉犹父。沙门梵志长者人民身未曾病。四域宣德彻于十方。王出游四方还欲向宫。逢见亲旧为债主所拘云。负五十两金系缚着树。王七宝侍从停住不进。怪之所以。报云。解之令去当倍卿百两。即解还家。其人数数诣王宫门求金不得。债主已避不知处所。遂在生死。周旋往来无数之劫。不偿所负至于今生。堕此牛中。债主所卖数千两金。时转轮王则我身是。其债主者此牛是也。佛为圣王保之为偿。竟不与之故来求救。佛告牛主。佛为卿分卫倍偿牛直。牛主不肯还欲得牛。佛复重告。吾称牛身斤两轻重与若干金。故不肯与矣。时释梵天悉俱来下。白佛。万千亿两吾等致之。将牛到祇洹中。七日命尽忽生天上。寻自忆识念佛功德。来还人间散华供养报佛恩德。佛为说经。即得立不退地无生法忍。乃还天上(出生经第四卷)

水牛王忍猕猴辱二。

过去世有异旷野。水牛王顿止其中。游行食草而饮泉水。时水牛王与众眷属。有所至凑独在其前。颜貌姝好威神巍巍名德超异忍辱和雅行止安详。有一猕猴住在道边。见水牛王与眷属俱。心怀忿怒兴于嫉妒。便即扬尘瓦石。而坌掷之轻慢毁辱。水牛默然受之不报。行过未久。更有一部水牛王寻从后来。猕猴见之亦复骂詈扬尘打掷。后一部众。见前牛王默然不校效之。忍辱不以为恨。是等眷属过去。未久有一水牛犊。寻从后来。随逐群牛。于是猕猴逐之骂詈毁辱轻易。水犊怀恨不喜。见前等类忍辱不恨。亦复学效。去道不远大丛树间。时有树神游居其中。问水牛王。卿等何故睹此猕猴猥见骂詈。而反忍辱默声不应。水牛报曰。

彼轻辱毁我  又当加施人
彼人当加报  尔乃得抂患

诸水牛过去。未久有诸梵志。大众群辈仙人之等从道而来。时彼猕猴亦复毁辱。诸梵志等。即时捕捉脚蹋杀之。于是树神即复颂曰。

罪恶不腐朽  殃熟乃遭患
罪恶今已满  诸殃不烂坏

佛言。水牛王即我是。为菩萨时堕罪为水牛中王。常行忍辱修四等心。慈悲喜护自致得佛(出生经第四分)

二牛捔力牵载三。

过去有人有一黑牛。复一牛主为财物故唱言。谁牛力胜我牛者。若胜我输物。若不如者输我物。时黑牛主答言可尔。时载重物系牛车左。共相轻笑谓。黑曲角。以杖击之牵是车去。牛闻之即失色力不能挽重上阪。时黑牛主大输财物。是得物人后复更唱令。黑牛闻声即语其主。可答言尔。主言不能。所以然者。汝弊黑牛大输我物。今复作者输我物尽牛语主言。先在众前形相轻我。闻恶名故即失色力。是故不能挽重上阪。今授主语莫出恶言。在他前时便语我言。汝是好黑大牛生来良吉角广且直。主受牛语。即便洗刷涂角着好华鬘。系车右边柔濡爱语。大吉黑牛广角大力。牵是车去。是牛闻是柔濡爱语故即得色力。牵重上阪。时黑牛主先所失物更再三倍得之。是牛主得大利己心甚欢喜。即说偈曰。

载重入深辙  随我语能去
是故应濡语  不应生恶言
濡语有色力  是牛能牵重
我获大财物  身心得喜乐

佛语诸比丘。畜生闻形相语。尚失色力。何况于人(出十诵律二诵第三卷出四分律初分第七卷略同)

迦罗越牛自说前身负一千钱三反作牛不了四。

昔大迦罗越出钱为业。有二人举钱一万。至时还之。后日二人复相谓言。我曹更各举十万。后不还之。有牛系在篱里。语二人言。我先世时坐负主人一千钱不还债。三反作牛犹故不了。况君欲取十万罪无毕时。二人惊怪会天已晓。主人出。二人说牛之语。主人即便放着群中不复取用。咒愿。此牛自今已后莫复受此畜生身。若有余钱一以布施。牛后命过得生人中(出譬喻经)

驴第五

有驴挽车日行五百里一。

昔人有驴以用挽车。日行数百里。语其弟言。莫放驴使与驴相见。弟怪之自思念云。夫智者相得其则欢喜。谀谄相得其亦欢喜。物类相得无不欢喜。弟故放驴令得相见。亦不鸣咽相嚊不食。兄后驾之便卧不行。兄便大嗔截其毛耳。驴得苦痛复行如前。驴语大家。君弟放我见恶知识。我问何肥。答曰。给陶家公边负土。得恶道便卧不行。公便步担土去。放我道边食。得食好草归得刍谷。是以得肥。问何瘦。答曰。挽车日行五百里。饮食轗轲是以瘦耳。我瘦取谓放得肥。反见髡剃不敢复卧。乞得生活。主愍之放令解脱(出十卷譬喻经第八卷)

驴效群牛为牛所杀二。

群牛志性调良。所至到处。择软美草食。选清凉水饮。时有一驴。便作是念。我亦效其饮食。即入群牛。前脚把地触娆彼牛。效其鸣吼而不能改。其声自称我亦是牛。牛角抵杀舍之而去(出增一阿含第二十卷)

狗第六

狗乞食不得诣官讼主人一 狗子被杀时见沙门命终生豪贵家二 白狗生前世儿家被好供给捊出先身所藏之物三 弊狗因一比丘得生善心四

狗乞食不得诣官讼主人一。

佛在舍卫国。过去世有狗。舍自家至他家乞食。入他家时身在门内尾在门外。时主人居士打不与食。狗诣众官言。是居士。我至其家乞食。不与我食反打我。我不破狗法。众官问言狗有何法。答言。我在自家随意坐卧。至他家时身入门内尾着门外。众官言。唤居士来。问言。汝实打狗不与食耶。答言实尔。众官问狗言。此人应云何治。狗言。与此舍卫城大居士职。何以故答。我昔在此舍卫城中作大居士。以身口作恶故受是狗身。是人恶甚于我若令是人得力势者。当大作恶令入地狱。极受苦恼(出十诵律第三诵第一卷)

狗子被杀时见沙门命终生豪贵家二。

昔有一国。谷米踊贵人民饥饿。时有沙门入城分卫。无所一获。次至长者大豪贵门。得粗恶饭。这欲出城。逢一屠儿抱一狗子持归欲杀。见沙门欢喜前为作礼。沙门咒愿。老寿长生知有狗子。而欲杀之。故问其人何所赍持。答曰空行。又问。吾以见之愿持示我。食贸狗子令命得济。其人答曰。不能相与。如是至三殷勤喻请。其人抵突不肯随言。又言可以示我。其人即出以示沙门。举饭饴狗子摩捋咒愿。狗子泪出。卿罪所致不得自在。使尔世世罪灭福生。离狗子身得生为人。值遇三宝。狗子得食善心生焉。命过即生豪贵大长者家。这生堕地便有慈心。时彼沙门次到长者门里分卫。时长者子年以七岁。见彼沙门忆识本缘。便前稽首礼沙门足请前供养。还白父母。今我欲逐此大和尚奉受经戒。为作弟子。父母爱重不肯听之。小儿啼泣不肯饮食。不欲听去我便就死。父母便听。随师学道。除去须发被三法衣。便得三昧立不退转。开化一切发大道意(出迦葉诘阿难经)

白狗生前世儿家被好供给捊出先身所藏之物三。

佛诣舍卫城游行分卫。时到鹦鹉摩牢兜罗子家。遇其不在家。有白狗名具。坐好蓐上以金钵食粳米肉。白狗遥见世尊从远而来。见已便吠。世尊言。止白狗。不须作是声。汝本吟哦(梵志乞食音)于是作白狗。白狗极大嗔恚。下床蓐已至门阈下伏寂然而住。后摩牢兜罗见问边人曰。谁触我狗而令忧戚。今日有沙门瞿昙来诣家乞食。狗吠之。瞿昙言。止白狗。汝不应作是声。汝本吟哦。狗恚不乐。鹦鹉摩牢兜罗子遥骂世尊。诽谤嗔恚诣孤独园。遥见鹦鹉摩牢兜罗子来。告诸比丘。此人嗔恚身坏生泥犁中。彼时鹦鹉摩牢兜罗子白世尊曰。沙门瞿昙今至我家乞食。白狗于汝有何咎而令不乐。佛言。白狗见我而吠。我言。白狗汝不应作是声。汝本吟哦。而白狗嗔恚。瞿昙此白狗本是我何等亲属。佛止摩牢不须问。汝或能忧戚不乐。如是再三。世尊曰。此摩牢白狗前所生。是汝父名兜罗。倍增嗔恚。我父兜罗。常行施与常事于火。身坏死已生梵天上。何故当生狗中。此摩牢以汝增上慢。我父兜罗后亦复尔。生弊恶狗中。而说偈曰。

梵志增上慢  此终生六趣
鸡猪狗野狐  驴卵地狱中

佛言。若不信我说者。便可还家语白狗言。汝本生时是我父兜罗者。还上床蓐当于金钵中食粳米肉。当示我父遗财。汝本藏举我不知处。于是鹦鹉摩牢兜罗子闻世尊所说。善思惟念。还至家已具语白狗。彼时白狗便还上床蓐坐。于金钵中食粳米肉。至本卧处床四脚下。以口足捊地。于是鹦鹉摩牢兜罗子大得钱财。欢喜心生。以右膝着地向祇树园。自称姓字。真实沙门语实不妄。三自称已。出舍卫城往诣祇树。世尊遥见告诸比丘。汝见彼鹦鹉摩牢兜罗子来不。唯然世尊。若以此时。兜罗子命终者生于善处。于我有善心故。众生因善心故。身坏死时生善处天上。彼时鹦鹉摩牢兜罗子往世尊所。面相慰劳竟云。佛言无有异(出中阿鋡经第三十九卷鹦鹉章中)

弊狗因一比丘得生善心四。

有一长者财富无数。有一弊狗常喜啮人。凡人不得妄入其门。有一比丘。聪明善慧圣达难当逮。入其门乞。值狗出卧不觉入时。长者设食狗觉方见。念出卧不觉沙门得入。今既已坐当奈之何。若独食者出必啮杀。啖其腹中所食美膳。若分我食乃原之耳。沙门知其心念。自食一揣与狗一揣。善生慈向于沙门。前舐其足。后出门卧。曾被其啮人剑斫其头。其狗即生长者夫人腹中。生后短命寻复终亡。复生彼国余长者家。年十余岁。见一沙门前迎为礼。启其父母请为我师。施设供养寻受经戒。再化家中一切大小诵经念道。因报二亲求为沙门。不受具足。供养和尚日夜不懈。和尚灭后乃受戒德(出十卷譬喻经第六卷)

鹿第七

鹿母落弶乞与子别还来就死一。

昔者有鹿数百为群。随逐美草侵近人邑。国王出猎遂各分迸。有一母鹿。怀妊独游被逐。饥疲失侣。时生二子舍行求食。茕悸失厝堕猎弶中。悲鸣欲出不能得脱。猎师闻声便往视之。见鹿心喜即前欲杀。鹿乃叩头求哀自陈。向生二子尚小无知。始视曚曚未晓东西。乞假须臾暂还视子。将示水草使得生活。旋来就死不违信誓。猎者惊怪。即答鹿曰。一切世人尚无至诚。况鹿身从死得脱岂有还期。鹿复报言。听则子存。留则子亡。说偈曰。

我身为畜狩  游处于林薮
贱生贪躯命  不能故逆死
今来入君弶  分当就刀机
不惜腥臊身  但怜二子耳

猎者甚奇甚异。意犹有贪。又答鹿曰。夫巧伪无实奸诈难信。虚华万端狡猾非一。爱身重死鲜能效命。人之无良由难为期。而况禽狩将去岂复还。固不放汝。鹿复垂泪。以偈报言。

虽身为贱畜  不识仁义方
奈何受慈恩  一去不复还
宁就分裂痛  无为虚伪存
哀伤二子穷  乞假须臾间
世若有恶人  斗乱比丘僧
破塔坏佛寺  及杀阿罗汉
返逆害父母  妻子及奴婢
设我不来还  罪大过于是

猎者重闻鹿言。心益悚然。乃却叹曰。惟我处世得生为人。愚惑痴冥背恩薄义。残害众生杀猎为业。诈伪苟得贪求无厌。不知非常识别三尊。鹿之所言有殊于人。信誓叩至情见尽忠。便前解弶放之令去。于是鹿还至其子所。低头鸣吟舐子身体。一悲一喜。并说偈言。

一切恩爱会  皆由因缘合
合会有别离  无常难得久
今我为尔母  恒恐不自保
生世多畏惧  命急于晨露

于是鹿母将其二子。示好水草。垂泪交流。说偈别言。

吾朝行不遇  误堕猎者手
即时当屠割  碎身化糜朽
念汝求哀来  今当还就死
怜尔小早孤  努力自活已

鹿母说已便舍而去。二子呜呼悲泪恋慕。从后追寻顿仆复起。母顾命曰。尔还勿来。无得母子并命俱死。吾没心甘伤。汝未识世间无常皆有离别。我自薄命尔生无祐。何为悲怀徒益忧患。但当建志毕命。于是母复为子说此偈言。

吾前生贪爱  今来爱持身
世生皆有死  不脱不终患
制意一离贪  然后乃大安
宁就说信死  终不欺殆生

子犹悲恋鸣啼。相寻至于弶所。东西求索。乃见猎者卧于树下。鹿母住立。说偈觉言。

前所可放鹿  今来还就死
恩流惠贱畜  得见辞二子
将行示水草  为说非常苦
万没无遗恨  念恩不敢负

猎者于是忽觉惊起。鹿复跪向。重说偈言。

君前见放去  德重过天地
贱狩被慈覆  赴信来就死
感仁恩难忘  不敢违命旨
虽还于反报  犹不毕恩纪

猎者见鹿笃信死义。志节丹诚慈行发忠。放应征验舍生赴誓。母子悲恋相寻而至。慈感愍伤。稽首谢曰。

为天是神祇  信义妙乃尔
恐惧情悚然  岂敢加逆害
宁自杀鄙身  害及其妻子
何忍向灵神  起想如毛发

猎者即放鹿使去。母子悲喜鸣声呦呦。偈谢猎者。

贱畜生处世  当应充厨宰
即时分烹殂  宽惠辞二子
天仁重爱物  复蒙放赦原
德祐积无量  非口所能陈

猎者具以闻王。国人咸知。普感慈信。狩之仁行有踰于义。莫不肃叹。为止杀猎。鹿还鸣群啸侣游集各宁其所。佛言。时鹿者我身是。二子者罗云朱利母是也。时国王者舍利弗是。射猎者阿难是(出鹿子经)

鹿王遭捕杀身以济群众二。

昔国王游猎。作于场堑以捕群鹿。时有鹿王将鹿数亿。次食美草入其场内。守者闭门。往白于王。王大欢喜。鹿王即知。自念。群鹿所以来者由我一身耳。当作方计以济众命。即以身横伏堑上。使群鹿蹈背而出。足伤其背皮肉了尽。唯有骨在。忍痛济之皆已得出。势自上岸四向顾视。唯有一鹿不知求出。鹿王命呼乃来得出。于是鹿王命绝堕堑(出十卷譬喻经第八卷)

铭陀第八

铭陀兽剥皮济猎师命一。

佛在罗阅耆阇崛山。身有风患。耆域医王为合苏药。用三十二种。日日服三十二两。时提婆达常怀嫉妒。心自高大望与佛齐。效佛亦服注诸脉理。身力微弱苦恼呻唤。世尊怜愍手摩其头。药消病除看识佛手。曰。悉达余术世不承用复学医道。佛言。提婆达怀不善心不但今日。昔阎浮提城名波罗奈。王名梵摩达。凶暴无慈。梦见一兽。身毛金色毛端金光。即召猎师。我梦具以告之。汝等求捕。若得其皮当重赏汝。若不得者诛灭汝族。时诸猎师忧愁愦愦聚会议计。共募一人令行求之。若汝不吉还亦当以物与汝妻子。其人自念。分弃身命即可当行。涉崄而去。经久身弊。天时暑热郁蒸欲死。悲悴而言。谁有慈悲拯我身命。有一野兽名曰铭陀。身毛金色闻甚怜愍。身入冷泉来就裹抱。小还有力将至水所。为其洗浴拾果食之。体既平复。而自念言。今睹此兽王正求之。然我垂死赖其济命。感恩未詶何心当害。若复不获。彼诸猎师必被诛戮。念是而悲。铭陀问言以何不乐。答心所怀。铭陀语言。此事莫忧我皮易得。舍身无数未曾为福。今以身皮济彼众命。如有所获。但剥取皮莫便绝命。我以施汝终无悔恨。猎师剥皮。铭陀即自立愿。今我以皮用施此人。救彼爱命。持此功德施彼众生。用成佛道普度一切。作此愿已三千国土六反震动。剥皮去后身肉赤裸血出流离。复有八万蝇蚁之属。集其身上同时唼食。时欲趣穴复恐伤害。忍痛自持身不动摇。死于彼中。时诸蝇蚁食者命终生天。猎师担皮上王。王见奇之常敷用卧。身心安隐快乐。兽铭陀者今我身是。梵摩达王今提婆达是。八万诸虫我初成佛始转法轮。上八万诸天得道者是(出贤愚经第三卷)

野狐第九

野狐从师子乞食得肥后为师子所食一。

有野狐往从师子乞食。每得残余往遂不息。正值师子饥未得食。便呼野狐鼻嗅便取吞之。未死咽中呼言。大家活我。师子心念。养汝肥毳当持备之耳。汝复何云(出十卷譬喻经)

狼第十(第八分)

狼得他心害怨女婴儿。

有女置其婴儿在于一处。狼担儿而走。时人捕蹑而语之言。汝今何故担他儿去。狼答之言。此小儿母是我怨家。五百世中常食我儿。我亦五百世常杀其子。若彼能舍旧怨之心。我亦能舍。时人语其儿母。可舍怨心。儿母答言。我今已舍。狼观儿母。虽口言舍而心不放。害之而去(出抄毗昙第二十八卷)

猕猴第十一

猕猴等四兽与梵志结缘一 猕猴奉佛钵蜜二 猕猴为五百仙人师三 五百猕猴效罗汉起佛图四 猕猴学禅堕树死得生天上五 猕猴与婢共戏六

猕猴等四兽与梵志结缘一。

昔有梵志年百二十。少不娶妻无有淫泆。静处深山以茅为庐。蓬蒿为席以水果苽充为食。不积财宝。王娉不往端然无为。数千余岁与禽兽相娱。有四种兽。一名狐。二者猕猴。三者獭。四者兔。此四兽于道人所听经说戒。如是积久。食诸果苽皆悉讫尽。后道人意欲去。此四大兽愁忧不乐。共议言。我曹各求供养。猕猴取甘果来以上道人。狐亦求食得一囊饭麨来以上道人。獭入水取大鱼来以上道人。兔自思念。我当用何等供养道人耶。自念。当持身供养耳。便行取樵以燃火作炭。往白道人言。今我小薄。请作炭入火中。以身上道人。火为不然。道人感其仁义。哀之遂止。时梵志者提和竭佛是。兔者我身是。猕猴者舍利弗是。狐者阿难是。獭者目揵连是(出旧譬喻经下卷)

猕猴奉佛钵蜜二。

佛与诸比丘。受师质婆罗门请。还于耆阇。河边洗器。安罗树林有猕猴。行见一树无蜂而有熟蜜。来就阿难求钵。阿难不与。佛言但与。猕猴得钵(弥沙塞律云求佛钵)盛满蜜以奉世尊。世尊不受令其水净。猕猴不解。谓呼有虫。将至水边洗钵。水漾蜜中捧还上佛(贤愚经云洗却赤虫弥沙塞律。见虫舍去。更取)佛分布众僧皆悉周遍。猕猴欢喜腾跃却舞堕坑而死。为师质妇胎。后生男子形貌端正(弥沙塞律云。生三十三天。后生人间。得阿罗汉道)佛言。过去迦葉佛时。有一年少沙门。见阿罗汉跳渡泾水。谓凡比丘云。汝飘疾如猕猴。后五百世中常为猕猴(出贤愚经第十二卷。又出弥沙塞律第十卷。又出僧祇律第二十九卷)

猕猴为五百仙人师三。

如来于摩偷罗国涅槃。百年后优娄漫陀山。一边有五百缘觉。一边有五百仙人。一边有五百猕猴。猕猴主往缘觉间见诸缘觉。生欢喜心。取树华果供养缘觉。作礼坐于僧末。日日如是。后诸缘觉皆入涅槃。猕猴供养如本。见诸缘觉不受。便牵衣捉足亦复不动。猕猴思惟。皆已死矣。啼泣懊恼。复至五百仙人所。皆到棘刺中。猕猴亦到。仙复到灰土上。猕猴亦到灰土上。仙人五热炙身。猕猴亦复如是。仙手攀树自悬猕猴。拨其手令堕地。常教化诸仙以四威仪。既教化已。于诸仙所端坐修定。语仙人言。汝等一切当如是坐。时五百仙随其坐禅。诸仙无师说法。于三十七品助菩提法。思惟取证得缘觉道。皆作是念。我得圣道由此猕猴。即以香华饮食供养猕猴。猕猴命终以香木烧其身。佛语阿难。是猕猴者即优波笈多。于恶道中为多众生作饶益。我涅槃后百余年。当有上事(出阿育王经第六卷)

五百猕猴效罗汉起佛图四。

昔佛在罗阅只国。遣一罗汉名须漫。持佛发爪至罽宾国南山作佛图。寺五百罗汉常止其中。旦夕烧香绕塔礼拜。时彼山中有五百猕猴。见道人供养塔寺。即便相将至深涧边。负辇泥石效作佛图。竖木立刹弊幡系头。旦夕礼拜亦如道人。时山水暴涨。五百猕猴一时漂没。魂神即生第二忉利天上。七宝殿舍衣食自然。各自念言。从何所来得生天上。即以天眼自见本形。猕猴之身。效诸道人戏作塔寺。虽身漂没神得生天。今当下报故尸之恩。各将侍从华香伎乐临故尸上。散华烧香绕之七匝。时山中有五百婆罗门。外学邪见不信罪福。见诸天人散华作乐绕猕猴尸。怪而问曰。诸天光影巍巍乃尔。何故屈意供养此尸。诸天人言。此尸是吾等故身。具述本事。等以此微福得生天上。今故散华以报故身之恩。戏为塔寺获福如此。若当至心奉佛。其德难喻。卿等邪见不信正真。百劫勤苦无所一得。不如共至耆阇崛山礼事供养得福无限。即皆欣然共至佛所。五体作礼散华供养。诸天人白佛。我等近世猕猴之身。蒙世尊之恩。得生天上。恨不见佛今故自归。重白佛言。我等前世有何罪行受猕猴身。虽作塔寺身被漂没。佛告天人。不从空生。往昔世时有五百年少婆罗门共行入山欲求仙道。时山上有一沙门。欲于山上泥治精舍。下谷取水身轻若飞。五百婆罗门兴嫉妒意同声笑之。今此沙门上下飘疾甚如猕猴。何足为奇。如是取水不止。山水一来溺死不久。佛告诸天人。时上下沙门我身是也。五百年少婆罗门者五百猕猴身是。戏笑作罪身受其报。佛说偈言。

戏笑为恶 号泣受报。

五百天人闻佛语已即得道迹。五百婆罗门闻罪福之报。而自叹曰。吾等学仙积有年数。未蒙果报。不如猕猴戏笑为福得生天上。佛德实妙。稽首佛足愿为弟子。佛言。善来比丘。即成沙门精进得道(出法句经第一卷)

猕猴学禅堕树死得生天上五。

昔有道人。树下坐禅诵经。有一猕猴在树上效之。不觉堕树而死。得生天上(出杂譬喻经)

猕猴与婢共戏六。

昔有国王有一猕猴。与婢共戏数数不止。有一梵志谓王。当别此婢与猕猴。王曰。何所能谐而令别离乎。后婢持饭器并大杖从外来。猕猴走来牵婢。婢嗔以足排杖挝。猕猴堕火烧其毛衣。奔走入[卄/積]薪中。燃及屋舍宫殿。宝藏悉成灰烬。王方悟梵志之言也(出猕猴与婢共戏致变经)

兔第十二

兔王依附道人投身火聚生兜率天一。

昔有兔王游在山中。与群辈俱食果饮水。行四等心慈悲喜护。教诸眷属悉令仁和勿为众恶。毕脱此身得为人形。可受道教。时诸眷属欢喜。从教不敢违命。有一仙人处在林树。食果饮水独修道行。未曾游放建四梵行。慈悲喜护诵经念道。音声通利其音和雅闻莫不欣。于时兔王往附近之。听其诵经意中欣踊不以为厌。与诸眷属共赍果苽供养道人。如是积日经历年月。时冬寒至。仙人欲还到于人间。兔王见之愁忧不乐。心怀恋恨不欲令舍。问何所趣。在此日日相见以为娱乐。饥渴忘食如依父母。愿留莫去。仙人报曰。吾有四大当慎将护。今冬寒至果苽已尽。山水冰冻又无岩窟可以居止。故欲舍去依处人间。分卫求食顿止精舍。过此冬寒当复相就。勿以悒悒。兔王答曰。吾等眷属当行求果。远近募索当相给足。愿一屈意愍伤见济。假使舍去忧戚之恋或不自全。设使今日无有供具。便以我身供上道人。道人见之感惟哀念。愍之至心当奈之何。仙人事火前有生炭。兔王心念。道人为我是以默然便自举身投于火中。火大炽盛道人欲救。寻已命过生兜术天。于菩萨身功德特尊威神巍巍。仙人见之。为道德故不惜身命。愍伤怜之亦自克责。绝谷不食。寻时迁神处兜率天。佛言。时兔王者则我是。仙人者定光佛是(出生经第三第四卷又出兔王经)

猫狸第十三

猫狸吞鼠食其藏一。

过去世时有一猫狸。饥渴羸瘦。于孔穴中伺求鼠子。时鼠子出疾取吞之。鼠子身小生入腹中。食其内藏。猫狸迷闷东西狂走。遂至于死。愚痴乞士不善。护身心见诸女人。而取色相(出杂阿含经第四十七卷)

鼠第十四

鼠济毗舍离命一。

佛言。迦兰陀者是山鼠名。时毗舍离王。将诸伎女入山游戏。王时疲惓眠一树下。伎女左右四散走戏。时树下窟中有大毒蛇。闻王酒气出欲螫王。树上有鼠从上来下鸣唤觉王。蛇即还缩。王觉已复眠。蛇又更出。鼠复鸣唤下来觉王。王起见大毒蛇。即生惊怖。求诸伎女又复不见。王自念言。我今得活。由鼠之恩。思惟欲报。时山边有村。即命村中。自今以后我之禄限悉回供鼠。因此鼠故即号此村迦兰陀也。是时村中有一长者。有金钱四十亿。王即赐长者位。因此村名故号迦兰陀长者(出善见律毗婆沙第六卷)

鼠偷苏身长器中二。

昔有长者家持苏瓶。高楼上覆盖不固。鼠入苏瓶昼夜食啖。身体遂长苏既赐尽。鼠满瓶里状似苏色。有人买苏。是时长者取苏着于火上。鼠在瓶里便于瓶中命终。复化为苏。卖与买人。量取升斗骨沈在下。髅脚骨各自离解(出甘露道经)

分享到:
上一篇:经律异相卷第四十六
下一篇:经律异相卷第四十八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755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