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大乘起信论二译上
作者:实叉难陀 (唐朝) 收藏

 

大乘论·第1243部

大乘起信论二译三卷

马鸣菩萨造唐实叉难陀译梁真谛译


大乘起信论卷上

马鸣菩萨造 唐三藏唐实叉难陀奉制译

归命尽十方, 普作大饶益, 智无限自在, 救护世间尊;
及彼体相海, 无我句义法, 无边德藏僧, 勤求正觉者。
为欲令众生, 除疑去邪执, 起信绍佛种, 故我造此论。

论曰:为欲发起大乘净信,断诸众生疑暗邪执,令佛种性相续不断故造此论。有法能生大乘信根,是故应说。说有五分:一、作因,二、立义,三、解释,四、修信,五、利益。

此中作因有八:一、总相,为令众生离苦得乐,不为贪求利养等故;二、为显如来根本实义,令诸众生生正解故;三、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不退信心,于大乘法有堪任故;四、为令善根微少众生,发起信心至不退故;五、为令众生消除业障,调伏自心离三毒故;六、为令众生修正止观,对治凡小过失心故;七、为令众生于大乘法如理思惟,得生佛前,究竟不退大乘信故;八、为显信乐大乘利益,劝诸含识令归向故。
此诸句义大乘经中虽已具有,然由所化根欲不同,待悟缘别,是故造论。此复云何?谓如来在世所化利根,佛色心胜,一音开演无边义味,故不须论。佛涅槃后,或有能以自力,少见于经而解多义;复有能以自力,广见诸经乃生正解;或有自无智力,因他广论而得解义;亦有自无智力,怖于广说,乐闻略论摄广大义而正修行。我今为彼最后人故,略摄如来最胜甚深无边之义,而造此论。

云何立义分?谓摩诃衍略有二种,有法及法。言有法者,谓一切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依此显示摩诃衍义:以此心真如相,即示大乘体故;此心生灭因缘相,能显示大乘体、相、用故。所言法者,略有三种:一、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在染在净,性恒平等,无增无减,无别异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本来具足无量无边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出世间善因果故,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于此入佛地故。

云何解释分?此有三种,所谓显示实义故,对治邪执故,分别修行正道相故。此中显示实义者,依于一心有二种门,所谓心真如门、心生灭门。此二种门各摄一切法,以此展转不相离故。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以心本性不生不灭相。一切诸法,皆由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则无境界差别之相。是故诸法从本已来,性离语言,一切文字不能显说;离心攀缘,无有诸相;究竟平等,永无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说名真如。故从本已来,不可言说,不可分别,一切言说唯假非实,但随妄念无所有故。言真如者,此亦无相。但是一切言说中极以言遣言,非其体性有少可遣、有少可立。
问曰:若如是者,众生云何随顺悟入?
答曰:若知虽说一切法而无能说所说,虽念一切法而无能念所念,尔时随顺妄念都尽,名为悟入。
复次,真如者,依言说建立有二种别:一、真实空,究竟远离不实之相,显实体故;二、真实不空,本性具足无边功德,有自体故。
复次,真实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离一切法差别相故,无有虚妄分别心故。应知真如,非有相,非无相,非有无相,非非有无相;非一相,非异相,非一异相,非非一异相。略说,以一切众生妄分别心所不能解故,立为空。据实道理,妄念非有,空性亦空,以所遮是无,能遮亦无故。
言真实不空者,由妄念空无故,即显真心;常恒不变,净法圆满,故名不空。亦无不空相,以非妄念心所行故,唯离念智之所证故。
心生灭门者,谓依如来藏有生灭心转。不生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谓能摄一切法,能生一切法。复有二种义: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言觉义者,谓心第一义性,离一切妄念相。离一切妄念相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一切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一切如来为本觉。以待始觉,立为本觉。然始觉时,即是本觉,无别觉起立。始觉者,谓依本觉有不觉,依不觉说有始觉。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
如凡夫人,前念不觉起于烦恼,后念制伏令不更生;此虽名觉,即是不觉。如二乘人及初业菩萨,觉有念、无念体相别异;以舍粗分别故,名相似觉。如法身菩萨,觉念、无念皆无有相;舍中品分别故,名随分觉。若超过菩萨地,究竟道满足,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始名为觉;远离觉相微细分别究竟永尽,心根本性常住现前,是为如来,名究竟觉。
是故经说:若有众生,能观一切妄念无相,则为证得如来智慧。又言心初起者,但随俗说,求其初相终不可得。心尚无有,何况有初?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无始来恒有无明妄念相续未曾离故。若妄念息,即知心相生、住、异、灭皆悉无相;以于一心前后同时皆不相应,无自性故。如是知已,则知始觉不可得,以不异本觉故。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差别相:一、净智相,二、不思议用相。
净智相者,谓依法熏习,如实修行,功行满足,破和合识,灭转识相,显现法身清净智故。一切心识相即是无明相,与本觉非一非异,非是可坏,非不可坏。如海水与波,非一非异,波因风动,非水性动;若风止时,波动即灭,非水性灭。众生亦尔,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起识波浪;如是三事皆无形相,非一非异,然性净心是动识本。无明灭时,动识随灭,智性不坏。
不思议用相者,依于净智,能起一切胜妙境界,常无断绝。谓如来身具足无量增上功德,随众生根,示现成就无量利益。
复次,觉相有四种大义,清净如虚空明镜:一、真实空大义,如虚空明镜,谓一切心境界相及觉相,皆不可得故。二、真实不空大义,如虚空明镜,谓一切法圆满成就,无能坏性。一切世间境界之相皆于中现,不出不入,不灭不坏,常住一心。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具足,无边无漏功德为因,熏习一切众生心故。三、真实不空离障大义,如虚空明镜,谓烦恼、所知二障永断,和合识灭,本性清净常安住故。四、真实不空示现大义,如虚空明镜,谓依离障法随所应化,现如来等种种色声,令彼修行诸善根故。
不觉义者,谓从无始来,不如实知真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妄念。然彼妄念自无实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迷无自相,不离于方。众生亦尔,依于觉故而有不觉,妄念迷生。然彼不觉自无实相,不离本觉,复待不觉以说真觉。不觉既无,真觉亦遣。
复次,依于觉故而有不觉,生三种相不相舍离:一、无明业相,以依不觉,心动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二、能见相,以依心动能见境界,不动则无见。三、境界相,以依能见妄境相现,离见则无境。
以有虚妄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一、智相,谓缘境界生爱、非爱心。二、相续相,谓依于智,苦乐觉念相应不断。三、执著相,谓依苦乐觉念相续而生执著。四、执名等相,谓依执著分别名等诸安立相。五、起业相,谓依执名等,起于种种诸差别业。六、业系苦相,谓依业受苦,不得自在。是故当知,一切染法悉无有相,皆因无明而生起故。
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一、同相,二、异相。
言同相者,如种种瓦器,皆同土相;如是无漏无明种种幻用,皆同真相。是故佛说:一切众生无始已来常入涅槃。菩提非可修相,非可生相,毕竟无得,无有色相而可得见。见色相者,当知皆是随染幻用,非是智色不空之相,以智相不可得故。广如彼说。
言异相者,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此亦如是,无漏无明种种幻用相差别故。
复次,生灭因缘者,谓诸众生依心意识转。此义云何?以依阿赖耶识,有无明不觉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分别相续,说名为意。此意复有五种异名:一名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二名转识,谓依动心能见境相。三名现识,谓现一切诸境界相。犹如明镜现众色像,现识亦尔,如其五境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不由功力。四名智识,谓分别染净诸差别法。五名相续识,谓恒作意相应不断,任持过去善恶等业令无失坏,成熟现未苦乐等报使无违越,已曾经事忽然忆念,未曾经事妄生分别。
是故三界一切皆以心为自性,离心则无六尘境界。何以故?一切诸法以心为主,从妄念起。凡所分别皆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是故当知,一切世间境界之相,皆依众生无明妄念而得建立,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从虚妄分别心转,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言意识者,谓一切凡夫依相续识,执我、我所,种种妄取六种境界。亦名分离识,亦名分别事识,以依见、爱等熏而增长故。
无始无明熏所起识,非诸凡夫、二乘智慧之所能知。解行地菩萨始学观察,法身菩萨能少分知,至究竟地犹未知尽,唯有如来能总明了。此义云何?以其心性本来清净,无明力故染心相现,虽有染心而常明洁,无有改变。复以本性无分别故,虽复遍生一切境界而无变易。以不觉一法界故不相应,无明分别起生诸染心。如是之义甚深难测,唯佛能知,非余所了。
此所生染心有六种别:一、执相应染,声闻、缘觉及信相应地诸菩萨能远离;二、不断相应染,信地菩萨勤修力能少分离,至净心地永尽无余;三、分别智相应染,从具戒地乃至具慧地能少分离,至无相行地方得永尽;四、现色不相应染,此色自在地之所除灭;五、见心不相应染,此心自在地之所除灭;六、根本业不相应染,此从菩萨究竟地入如来地之所除灭。
不觉一法界者,始从信地观察起行,至净心地能少分离,入如来地方得永尽。相应义者,心分别异,染净分别异,知相缘相同。不相应义者,即心不觉,常无别异,知相缘相不同。染心者,是烦恼障,能障真如根本智故。无明者,是所知障,能障世间业自在智故。此义云何?以依染心,执著无量能取所取虚妄境界,违一切法平等之性。一切法性,平等寂灭,无有生相;无明不觉,妄与觉违,是故于一切世间种种境界差别业用皆悉不能如实而知。
复次,分别心生灭相者,有二种别:一、粗,谓相应心;二、细,谓不相应心。粗中之粗,凡夫智境;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智境。此二种相,皆由无明熏习力起,然依因依缘:因是不觉,缘是妄境。因灭则缘灭。缘灭故,相应心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
问: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言灭?
答:实然。今言灭者,但心相灭,非心体灭。如水因风而有动相,以风灭故,动相即灭,非水体灭。若水灭者,动相应断,以无所依、无能依故。以水体不灭,动相相续。众生亦尔,以无明力令其心动;无明灭故,动相即灭,非心体灭。若心灭者,则众生断,以无所依、无能依故。以心体不灭,心动相续。
复次,以四种法,熏习义故,染净法起无有断绝:一、净法,谓真如;二、染因,谓无明;三、妄心,谓业识;四、妄境,谓六尘。
熏习义者,如世衣服,非臭非香,随以物熏则有彼气。真如净法,性非是染,无明熏故则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真如熏故说有净用。
云何熏习染法不断?所谓依真如故而起无明,为诸染因。然此无明,即熏真如;既熏习已,生妄念心。此妄念心,复熏无明,以熏习故不觉真法;以不觉故,妄境相现。以妄念心熏习力故,生于种种差别执著,造种种业,受身心等众苦果报。
妄境熏义有二种别:一、增长分别熏,二、增长执取熏。
妄心熏义亦二种别:一、增长根本业识熏,令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受生灭苦;二、增长分别事识熏,令诸凡夫受业系苦。
无明熏义亦二种别:一、根本熏,成就业识义;二、见爱熏,成就分别事识义。
云何熏习净法不断?谓以真如熏于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令妄念心厌生死苦,求涅槃乐。以此妄心厌求因缘复熏真如,以熏习故则自信己身有真如法本性清净,知一切境界唯心妄动毕竟无有。以能如是如实知故,修远离法,起于种种诸随顺行,无所分别,无所取著。经于无量阿僧祇劫,惯习力故,无明则灭;无明灭故,心相不起;心不起故,境界相灭。如是一切染因、染缘及以染果,心相都灭,名得涅槃,成就种种自在业用。
妄心熏义有二种别:一、分别事识熏,令一切凡夫、二乘厌生死苦,随已堪能趣无上道;二、意熏,令诸菩萨发心勇猛,速疾趣入无住涅槃。
真如熏义亦二种别:一、体熏,二、用熏。
体熏者,所谓真如从无始来,具足一切无量无漏,亦具难思胜境界用,常无间断熏众生心。以此力故,令诸众生厌生死苦,求涅槃乐,自信己身有真实法,发心修行。
问:若一切众生同有真如等皆熏习,云何而有信、不信者?从初发意乃至涅槃,前后不同无量差别,如是一切悉应齐等。
答:虽一切众生等有真如,然无始来无明厚薄无量差别,过恒沙数我见、爱等缠缚烦恼亦复如是,唯如来智之所能知故,令信等前后差别。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事乃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或有虽知而不施功,欲令出火焚烧木者,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真如体熏因力,若不遇佛诸菩萨等善知识缘,或虽不修胜行、不生智慧、不断烦恼,能得涅槃,无有是处。又复虽有善知识缘,傥内无真如熏习因力,必亦不能厌生死苦、求涅槃乐。要因缘具足,乃能如是。云何具足?谓自相续中有熏习力,诸佛菩萨慈悲摄护,乃能厌生死苦,信有涅槃,种诸善根,修习成熟;以是复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令修胜行,乃至成佛入于涅槃。
用熏者,即是众生外缘之力。有无量义,略说二种:一、差别缘,二、平等缘。
差别缘者,谓诸众生从初发心乃至成佛,蒙佛菩萨等诸善知识,随所应化而为现身:或为父母,或为妻子,或为眷属,或为仆使,或为知友,或作怨家,或复示现天王等形,或以四摄,或以六度,乃至一切菩提行缘;以大悲柔软心、广大福智藏,熏所应化一切众生,令其见闻及以忆念如来等形增长善根。此缘有二:一、近缘,速得菩提故;二、远缘,久远方得故。此二差别复各二种:一、增行缘,二、入道缘。
平等缘者,谓一切诸佛及诸菩萨,以平等智慧、平等志愿,普欲拔济一切众生,任运相续,常无断绝。以此智愿熏众生故,令其忆念诸佛菩萨,或见或闻而作利益;入净三昧,随所断障得无碍眼,于念念中,一切世界平等现见无量诸佛及诸菩萨。
此体、用熏复有二别:一、未相应,二、已相应。未相应者,谓凡夫、二乘、初行菩萨,以意、意识熏,唯依信力修行。未得无分别心修行,未与真如体相应故;未得自在业修行,未与真如用相应故。已相应者,谓法身菩萨得无分别心,与一切如来自体相应故;得自在业,与一切如来智用相应故。唯依法力任运修行,熏习真如,灭无明故。
复次,染熏习从无始来不断,成佛乃断。净熏习,尽于未来毕竟无断。以真如法熏习故,妄心则灭,法身显现,用熏习起故无有断。
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常恒究竟;从无始来,本性具足一切功德。谓大智慧光明义、遍照法界义、如实了知义、本性清净心义、常乐我净义、寂静不变自在义。如是等过恒沙数非同非异、不思议佛法,无有断绝,依此义故名如来藏,亦名法身。
问:上说真如离一切相,云何今说具足一切诸功德相?
答:虽实具有一切功德,然无差别相。彼一切法皆同一味、一真,离分别相,无二性故。
以依业识等生灭相,而立彼一切差别之相。此云何立?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分别,以不觉故,分别心起,见有境界,名为无明;心性本净,无明不起,即于真如立大智慧光明义。若心性见境,则有不见之相;心性无见则无不见,即于真如立遍照法界义。若心有动,则非真了知,非本性清净,非常乐我净,非寂静,是变异不自在,由是具起过于恒沙虚妄杂染;以心性无动故,即立真实了知义,乃至过于恒沙清净功德相义。若心有起,见有余境可分别求,则于内法有所不足;以无边功德即一心自性,不见有余法而可更求,是故满足过于恒沙非异非一、不可思议诸佛之法无有断绝。故说真如名如来藏,亦复名为如来法身。
复次,真如用者,谓一切诸佛在因地时,发大慈悲,修行诸度、四摄等行,观物同已,普皆救脱,尽未来际不限劫数。如实了知自他平等,而亦不取众生之相。以如是大方便智,灭无始无明,证本法身,任运起于不思议业种种自在差别作用;周遍法界与真如等,而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一切如来唯是法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作用,但随众生见闻等故,而有种种作用不同。
此用有二:一、依分别事识,谓凡夫、二乘心所见者,是名化身。此人不知转识影现,见从外来取色分限,然佛化身无有限量。二、依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心,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受用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具无量功德庄严,随所应见,无量无边,无际无断,非于心外如是而见。此诸功德,皆因波罗蜜等无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无边喜乐功德相故,亦名报身。
又凡夫等所见,是其粗用;随六趣异种种差别,无有无边功德乐相,名为化身。初行菩萨见中品用,以深信真如故,得少分见。知如来身无去无来,无有断绝,唯心影现,不离真如。然此菩萨犹未能离微细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净心菩萨见微细用,如是转胜乃至菩萨究竟地中见之方尽。此微细用是受用身,以有业识见受用身。若离业识则无可见,一切如来皆是法身,无有彼此差别色相互相见故。
问:若佛法身无有种种差别色相,云何能现种种诸色?
答:以法身是色实体故,能现种种色,谓从本已来,色心无二。以色本性即心自性,说名智身。以心本性即色自性,说名法身。依于法身,一切如来所现色身,遍一切处无有间断。十方菩萨随所堪任,随所愿乐,见无量受用身、无量庄严土各各差别,不相障碍,无有断绝。此所现色身,一切众生心意识不能思量,以是真如自在甚深用故。

分享到: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大乘起信论二译中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539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