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卷下之一
作者:赵君卿 (东汉) 收藏

 

  凡日月运行.四极之道.
极下者.其地高人所居六万里.滂沱四隤而下.
天之中央.亦高四旁六万里.
故日光外所照.经八十一万里.周二百四十三万里.
故日运行处极北.北方日中.南方夜半.日在极东.东方日中.西方夜半.日在极南.南方日中.北方夜半.日在极西.西方日中.东方夜半.凡此四方者.天地四极四和.
昼夜易处.
加四时相及.
然其阴阳所终.冬夏所极.皆若一也.
天象盖笠.地法覆槃.
天离地八万里.
冬至之日.虽在外衡.常出极下地上二万里.
故日兆月.
月光乃出.故成明月.
星辰乃得行列.
是故秋分以往到冬至.三光之精微.以成其道远.
此天地阴阳之性自然也.
欲知北极枢.旋周四极.
当以夏至夜半时.北极南游所极.
冬至夜半时.北游所极.
冬至日加酉之时.西游所极.
日加卯之时.东游所极.
此北极璇玑四游.
正北极枢.璇玑之中.正北.天之中.
正极之所游.冬至日加酉之时.立八尺表.以绳系表颠.希望北极中大星.引绳计地而识之.
又到旦明日加卯之时.复引绳希望之.首及绳致地.而识其端相去二尺三寸.
故东西极二万三千里.
其两端相去.正东西.
中折之.以指表.正南北.
加此时者.皆以漏揆度之.此东西南北之时.
其绳致地.所识去表丈三寸.故天之中去周十万三千里.
何以知其南北极之时.以冬至夜半北游所极也.北过天中万一千五百里.以夏至南游所极.不及天中万一千五百里.此皆以绳系表颠而希望之.北极至地所识丈一尺四寸半.故去周十一万四千五百里.
过天中万一千五百里.其南极至地所识九尺一寸半.故去周九万一千五百里.其南不及天中万一千五百里.此璇玑四极南北过不及之法.东西南北之正句.
周去极十万三千里.日去人十六万七千里.夏至去周万六千里.夏至日道径二十三万八千里.周七十一万四千里.春秋分日道径三十五万七千里.周百七万一千里.冬至日道径四十三万六千里.周百四十二万八千里.日光四极八十一万里.周二百四十三万里.从周南三十万二千里.
璇玑径二万三千里.周六万九千里.此阳绝阴彰.故不生万物.
其术曰.立正句定之.
以日始出.立表而识其晷.日入复识其晷.晷之两端相直者.正东西也.中折之.指表者.正南北也.极下不生万物.何以知之.
冬至之日.去夏至十一万九千里.万物尽死.夏至之日.去北极十一万九千里.是以知极下不生万物.北极左右.夏有不释之冰.
春分秋分.日在中衡.春分以往.日益北五万九千五百里而夏至.秋分以往.日益南五万九千五百里而冬至.
中衡去周七万五千五百里.
中衡左右.冬有不死之草.夏长之类.
此阳彰阴微.故万物不死.五谷一岁再熟.
凡北极之左右.物有朝生暮获.
立二十八宿.以周天历度之法.
术曰.倍正南方.
以正句定之.
即平地径二十一步.周六十三步.令其平矩以水正.
则位径一百二十一尺七寸五分.因而三之.为三百六十五尺四分尺之一.
以应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审定分之.无令有纤微.
分度以定.则正督经纬.而四分之一.合各九十一度十六分度之五.
于是圆定而正.
则立表正南北之中央.以绳系颠.希望牵牛中央星之中.
则复候须女之星先至者.
如复以表绳.希望须女先至定中.
即以一游仪.希望牵牛中央星.出中正表西几何度.
各如游仪所至之尺.为度数.
游在于八尺之上.故知牵牛八度.
其次星.放此.以尽二十八宿度.则定矣.
立周度者.
各以其所先至游仪度上.
车辐引绳就中央之正以为毂.则正矣.
日所以入.亦以周定之.
欲知日之出入.
以东井夜半中.牵牛之初临子之中.
东井出中正表西三十度十六分度之七而临未之中.牵牛初亦当临丑之中.
于是天与地协.
乃以置周二十八宿.
置以定.乃复置周度之中央.立正表.
以冬至夏至之日.以望日始出也.立一游仪于度上.以望中央表之晷.
晷参正.则日所出之宿度.
日入放此.

分享到:
上一篇:卷上之三
下一篇:卷下之二
相关内容

评论 0 条 / 浏览 936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