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摩诃止观
相关信息:阅读此书 收藏

 

        《摩诃止观》,十卷(或二十卷),隋智顗说,灌顶记,是天台宗详述圆顿止观法门的主要著述,为天台三大部之一。即天台宗开祖智顗大师,于594年(隋文帝开皇十四年)四月二十六日起,在荆州玉泉寺,一夏九旬间朝暮二时讲出,弟子章安灌顶笔录成书。原来题名《圆顿止观》,后来改称《摩诃止观》,前后有三本,现行本是第二本(通称广本)的再治本。

介绍


        《摩诃止观》全书分作序分、正说分两部分:序分是记录者灌顶略说本书的缘起,正说分是智顗讲说圆顿止观法门的记录。略说缘其中,先叙述本书的说主、说时、说处及其概况,次叙述关于圆顿止观法门的师资传承,其中又分作金口、今师两种。金口相承指远从佛世尊经过迦叶、阿难、商那和修乃至马鸣、龙树、提平等脉脉相传,到第二十四世师子遇害而法统绝。今师相承是指北齐时代(550~577)的慧文禅师,依龙树《大智度论》及《中论》的偈文,悟入空、假、中三谛圆融之理,由此构成一心三观的禅法。后来把这个法门传授南岳慧思,意思把它和《法华经》相结合而构成他的实相论,双弘定慧二门。智顗师事慧思,传受渐次、不定、圆顿三种止观,其中《摩诃止观》便是发挥他自己的观行体系,显示圆顿止观法门的深旨,行解双远,最为精要。

        正说分开作十章:一、大意,二、释名,三、体相,四、摄法,五、偏圆,六、方便,七、正观,八、果报,九、起教,十、旨归。这简称为十广。

        十广的第一大意章,把以下的九章概括作发大心、修大行、感大果、裂大网、归大处五段。略举全书的大体,这简称为五略。合称五略十广。第一,大意章。一、发大心段,叙说为求大菩提而想修习止观的要先发大菩提心,其中先舍弃发地狱、畜生、鬼、阿修罗、人、天、魔罗、尼犍(即出家的外道)、色无色、二乘十种心;次说四谛、四弘、六即是真实法,并分别偏圆发心之相。说明要依无作四谛,体达法性和一切法无二无别,由此起大慈悲,发三谛圆融的四弘誓愿,上求下化,才是发真正菩提心。这是十广中前五章的大意。二、修大行段,说虽然已经发心,还必须拿实践观行作阶梯,经论所说行法众多,略举常坐、常行、半行半坐、非行非坐四种三昧。常坐三昧,以九十日为一期,独居静室,结跏正坐,专念法界,相续不断。常行三昧,也以九十日为一期,身常旋行不息,口常唱阿弥陀佛,心常念阿弥陀佛。半行半坐三昧,以七日为一期,依《方等经》持咒旋绕百二十匝,却坐思维,更起更坐,周而复始,或依《法华经》,或行或坐读诵此经。非行非坐三昧也称随自意三昧,在一切时中,一切事上,随意修习止观,经历四远、六作、六受而具备三观的行相,将心安住于法性一相无相的谛理上。这是十广中第六方便、第七正观两章的大意。三、感大果段,叙说行者所修观行随顺中道,就会感得清净胜妙的报身之果。这是十广中第八果报章的大意。四、裂大网段,叙说行者用止观观心,内慧明了,恒沙佛法一心中晓,不但能裂破自己于诸经论所起疑网,而且能逗机设教,随顺十界众生而为说法,以裂破其他有情的疑网。这是十广中第九起教章的大意。五、归大处段,叙说化他成熟,归入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秘藏的大涅盘处。这是十广中第十旨归章的大意。

        第二,释名章。解释止观的名义,分说相待、绝待、会异、通三德四点意义。先说止观有三义:一、止息止,即止息一切的心想;二、停止止,即停住于谛理(诸法实相真如理)上;三、非止止,即对不止叫它作止。次说观有三义:一、贯穿观,即妄想的动乱停止,真智显发,穿灭烦恼;二、观达观,即体达诸法实相真如理;三、非观观,即对不观叫它作观。以上是可思议的相待止观。至于不相对待,不可思议,所有的烦恼、业、果乃至教、观、证等都不生,止不止都不可得,真慧开发,断绝凡情妄想攀缘诸法实真如理所起推画分别,直下契证独一法界,这便是绝待止观。关于止观的异名,诸经论或者叫作远离,或者叫作不住、不著、无为、寂灭、不分别、禅定等,这都是止的异名;或者叫作知见、智慧、照了等,这都是观的异名。于绝待止观中,会同所有止观异名,这谓之会异。这个止观两字和涅盘的法身、般若、解脱三德相通,从而和所谓三菩提、三佛性、三宝等一切三法相通。这便是通三德。

        第三,体相章。分说教相、眼智、境界、得失四点,解释止观的体相。先说藏、通、别三教的止观相,加以简别;次说圆顿教三观三止相即互融的止观相,次第三止三观同成一绝待止观,无有障碍,具足无减,这就是圆顿教止观体。次说由次第三止三观而得的三眼(慧眼、法眼、佛眼)、三智(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和由不次第止观而得的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三智所知所见的不同,显示从诸门入理就是得体有异,而只有用不可思议一法的眼智能得圆顿止观体。次显示眼、智所对的境界就是三谛理,有随情说(即随他意语)、随情智说(即随自他意语)、随智说(即随自意语)权实的不同。最后分别申论藏、通、别三教的得失,而圆教的教证都不可思议,自行化他都得寂照不二的实体,有得无失。

        第四,摄法章。明止观遍摄一切诸法、一切理、一切惑、一切智、一切行、一切位、一切教,用止观来该摄,无不毕尽。

        第五,偏圆章。分别止观所摄一切的偏圆,用大小、半满、偏圆、渐顿、权实五双来料简。就中偏圆门明前四时三教的止观都偏,只有圆教的止观,一心三谛是圆。

        第六,方便章。以上从第二章到第五章,都是修习止观的基本知识;以下第六、第七章,详示修习止观以前的加行及正式修习止观的方法。

        本章说入正观的加行有二十五方便,分为五类:即具五缘、诃五欲、弃五盖、调五事,行五法五科。先须具备五缘以为入道的先决条件:一、持戒清净,二、衣食具足,三、闲居静处,四、息诸缘务(生活、人事、技能、学问),五、得善知识。助缘已经具备,应当诃斥五欲:一、诃色,二、诃声,三、诃香,四、诃味,五、诃触。既已外弃嗜欲,应当内净心神,弃绝五盖:一、弃贪欲盖,二、弃瞋恚盖,三、弃睡眠盖,四、弃掉悔盖,五、弃疑盖。贪欲等五法,盖复心神,障碍定慧,所以叫它作盖。盖复既已蠲除,心神趋于寂静,应当调节五事:一、调食,令不饥不饱;二、调眠,令不节不恣;三、调身,令不宽不急;四、调息,令不涩不滑;五、调心,令不沉不浮。四科既已具备,更须勤行五法:一、欲,欲离妄想颠倒,欲得禅定智慧;二、精进,坚持禁戒,弃绝五盖,初中后夜,勤行精进;三、念,念想世间一切都可轻可贱,只有禅定智慧可重可贵;四、巧慧,筹量世间乐和禅定智慧乐的得失轻重等;五、一心,念慧分明,明见世间一切都可患可恶,只有智慧功德可尊可贵。这二十五法,是一切禅慧的方便,必须具足。本书中又把方便分作远、近两种,把这二十五法叫做远方便,而以下面的十种境界为近方便。

        第七,正观章。是本书的中心,正说天台一家观行的方法,其中先叙述观法的对象,开作十种,称为十境。次说正修的观法,也开作十种,称为十乘观法。十境是:一、阴入界境段,这是观法的最初,说观五阴、十二入、十八界,但界、入两科所摄过于繁广,因而只以行人现前一期果报之身即五阴为所观境,又在五阴中也只就识阴即所谓介尔一念远用三千三谛的观法,这就是阴境,以下的九境即由此而生起。二、烦恼境段,是由观察阴境不已,能引发烦恼而起炽盛的贪瞋,此时应当舍弃阴境而观察烦恼境。三、病患境段,是由观察阴和烦恼,四大不调,致发生病患,妨碍禅定,此时即应当观病患境。四、业相境段,是由修习止观,行人无量劫来所作善恶诸业,在静心中忽然现前,如镜被磨,万象自现,此时即应当观业相境。五、魔事境段,是由观察以前各种境界,有魔事发生,妨碍禅定,此时即应当观魔事境。六、禅定境段,是已修魔事观后,真明未发,而过去所修习的各种禅定纷然现起,致令行人贪着禅味,陷入定缚,此时即应当观禅定境。七、诸见境段,是因习禅或因闻法发生邪慧,从而起种种不正确的见解,此时即应当观诸见境(《摩诃止观》说到第七正观章中第七诸见境段便停止,以下三境,系根据正观章的序说补充)。八、上慢境段,是已伏诸见,止息虚妄的执着,从而贪瞋不起,设或妄谓已证涅盘,于是起增上慢,便能废于正行,此时应当观上慢境。九、二乘境段,是妄见和慢心既已止息,先世所修习的二乘心在静中发生,溺于空寂,能障大乘行果,此时应当观二乘境。十、菩萨境段,是虽不堕在二乘境,但也未起诸方便道入于菩萨的境界,此时应当观菩萨境。以上十境都是十乘观法的所观境。

        十乘观法又叫作十法成乘:一、观不思议境段,先说可思议境,即大小乘中都说心生一切法,不说心具,所以无论是说六道还是说十法界,都属于可思议境。次说不可思议境,又开作性德、修德、化他三境,天台一家三千三谛的观法所谓不可思议境,指众生实用现前六根六尘相对所起一念的妄心,此介尔一念,具足十法界,一一法界又各具足十法界、十如、三世间,即有三千的法数,所以只要有一念心,即法尔具足三千诸法无有缺减,即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寂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于此一念心、念念用即真、即假、即中三观观察。如观一法即一切法,是为假观;观一切法即一法,是为真观;非一非一切,是为中观。一空一切空,无假中而不空,是总空观;一假一切假,无空、中而不假,是总假观;一中一切中,无空、假而不中,是总中观。所观照的是三谛圆融的境,能观照的是空、假、中三观,总称不可思议一心三观。二、真正发菩提心段,是既已深识不思议境,了知一苦一切苦,思惟彼我,伤痛自他,即起大悲,发两种誓愿,誓愿度无边众生,誓愿断无尽烦恼。又深识不可思议心,了知一乐一切乐,理会我及众生以前但求人天二乘之乐而不知究竟乐的原因,即起大悲,发两种誓愿,誓愿知无量法门,誓愿成无上佛道 如此慈悲誓愿和不可思议境智,同时俱起,这叫作真正发菩提心。三、善巧安心段,是安心在法性上,体达此心毕竟只是法性,起是法性起,灭是法性灭;然而法性空寂,实无起灭,即名为止。观察此心无明痴惑,和法性相等,本来皆空,空亦不可得,就真理当体朗然显现,即名为观。即以三谛为安心的处所,止观为安心的方法。四、破法遍段,是依无生教门用从假入空、从空入假、中道第一义谛三观的智慧,彻照三谛,遍破一切诸惑。如藏、通二教只用空观破见思惑,别教虽用隔历次第的空、假、中三观破见思、尘沙、无明三惑,但无明还没有全断,所以都不能够说是遍。圆教空、假、中三观只在一心,横竖诸法都在一心中具,破心即一切皆破,这就是破法遍。五、识通塞段,是因苦集、十二因缘、六蔽、三惑等法能蔽塞实相之理,即名为塞;道灭、灭因缘智、六度、一心三观等法能显发实相之理,即名为通;而着重于加以识别"于通起塞",并须破塞。如前破法遍中,所破的三惑是塞,能破的三观是通,但苦于能破的三观又生爱着,这个能着心也同样是塞,也必须加以破除。如此于一一能、一一所、一一心、节节检校,破塞养通,是为识通塞。六、道品调适段,是更将三十七道品调停适当随宜破惑入理,如修四念处生四正勤,四正勤发四如意足,四如意足生五根,五根生五力,五力生七觉,七觉入八正道,这是善巧调适。此中道品即四谛的道谛,而无作道谛的三十七品,是基于一心三观而成立的,于此以七科解脱道品的义相,并说假如于前一道其中未能与法性相应,应当次第用其余的道品展转调停。更举藏、通、别、圆四教的空、无相、无作三解脱门,说明道品的功能。七、对治助开段,是因行人正修观时烦恼忽起,障蔽正行,应当用六度及五停心等加以对治而助开解脱。如修道品时,悭贪忽起,激动观心,当用布施度加以对治;破戒心起,当用持戒度加以对治;瞋恚勃发,当用忍辱度加以对治;放逸纵荡,当用精进度加以对治;散乱不定,当用禅定度加以对治;愚痴迷惑,当用智慧度加以对治。并当观察这个助道不可思议摄一切法,而事行和理观配合,才能够开解脱门得见佛性。八、知位次段,是令行人了知修行所历的阶位次第,以免生增上慢,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并叙述四教的阶位次第。九、能安忍段,是说诸行人,或未入五品弟子位,或入初品,神智爽利,为众所围绕,外招名利,内动宿障,以致废损自行,应当安忍深修三昧,不为名誉、利养眷属等外障和烦恼、业、定见、慢等内障所动。十、离法爱段,是说行人虽除内外二障,然而住着中道相似之法,心生爱乐,不能真入中道,进至初住;只在顶位法中,不进不退,称为顶堕。必须破除这个法爱,才能进入萨婆若海。

总结


        以上系就阴界入境显示十乘观法,具体说来是应该加以推广就十境的各境一一阐明上面所叙述的十乘观法,所以称为十法成乘。但在这里面,总之以观不思议境为根本。

注释


        本书的注释,有唐湛然的《止观辅行传弘决》四十卷、《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十卷及《摩诃止观科文》五卷,宋从义的《摩诃止观辅行补注》四卷,宋法照的《摩诃止观辅行读教记》六卷。本书的节本,有唐梁肃的《删定止观》三卷。本书的提要,有湛然的《止观义例》二卷,《止观大意》一卷。此外有关的撰述,有梁肃的《天台止观统例》一卷、唐失名的《摩诃止观科节》一卷,唐道邃说,乾淑集的《摩诃止观记中异义》一卷,宋从义的《摩诃止观义例纂要》六卷,宋遵式的《摩诃止观义题》一卷,宋处元的《摩诃止观义例随释》六卷,清受登说,灵耀补定的《摩诃止观贯义科》二卷。

评论 条 / 浏览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