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春秋 战国 西汉 东汉 西晋 东晋 南朝 北朝 五代 北宋 南宋 西夏
大乘密严经
相关信息:阅读此书 收藏

 

        《大乘密严经》(梵Mahāyāna ghana-vyūha-sūtra,藏H!phags-pa rgyan-stug-po bkod-pa shes-bya-ba theg-pachen-poh!I mdo)三卷。简称《密严经》。有两种译本,一为唐·地婆诃罗(日照)译,另一为唐·不空所译,二本均收于《大正藏》第十六册。大体而言,二译本的译语大致相同,而品名稍异。然就体裁而言,正如不空译本篇首的代宗序文所说,日照译本的长行、偈颂各半,不空译则多偈颂韵文。此外,日照译较不空译有更多的省略处。今通行日照译本。

基本信息


        本经旨在阐明如来藏、阿赖耶识之义,并广说密严净土之相。全经分八品,内容叙述佛在超越三界的密严国土升座说法,金刚藏菩萨请示第一义法性,佛以如来藏的不生不灭作答。其次,金刚藏菩萨对如实见菩萨、螺髻梵天王等解说如来藏、阿赖耶识等大乘法相。最后说明如来藏即阿赖耶识、即密严的理由。

        本经大体相当于《厚严经》(法相宗根本经论之一),然二者在论述第九识与五姓各别等问题时,仍略有不同。西藏也有本经的译本,称之为《圣厚庄严大乘经》(德格版No.110),其品目为四卷九品,与汉译本略有不同。注疏有法藏《密严经疏》四卷(缺第一卷)、日僧觉鍐《密严净土略观》一卷等。

其他介绍


◎附一:唐代宗御题大唐新翻《密严经》序

        朕闻西方有圣人焉,演不言之言,垂无教之教;启迪权实,发披聋瞽;迁其善者,不疾而速;阶其益者,即圣自凡;击蒙求以娑婆丘陵,示达观以密严世界;匪染净在我,实是非游;而楚越生于念中,及缺顿于目下;彼鱼藏鸟逝,其若是乎!钦哉,《密严》迹超三有,量周乎法界,相离于极微,非声闻之所闻,岂色见之能见。尝洁已主妙允恭付属,是欲泉静识浪,珠清意源,穷赖耶能变之端,照自觉湛然之境,深诣心极,其唯是经。夫翻译之来,抑有由矣,虽方言有异,而本质须存,此经梵书并是偈颂,先之译者多作散文,蛇化为龙,何必变于鳞介;家成于国,宁即改乎姓氏。矧讹异轻重,或有异同,再而详悉可为尽善。大兴善寺三藏沙门不空,像教栋梁,爱河舟楫,戒珠在握,明镜入怀,雪涉云征,穷鹿野之真谛;帆飞海宿,究马鸣之奥音。声咏八转,言善两方,之可窥鉴阙如,抑扬了义,诏令集京城义学沙门飞锡等,翰林学士柳抗等,详译斯文,及《护国经》等,对执贝多,翻诸简牍,凭其本夹,依以颂言,大羹之味不遗,清月之魄恒满,岂不美欤,岂不美欤!朕词乏清华,文非道丽,志流衍于秘赜,将布灌于无穷,聊课虚怀,序之篇首云尔。

◎附二:欧阳渐《藏要》〈大乘密严经〉叙(摘录)

        《大乘密严经》者,盖是总大法门之一,而二转依之要轨也。法门无量,区别于境行果三。果之为《大涅槃经》,行之为《大般若经》、《佛华严经》,而境之为《大乘密严经》。故曰密严经者,总大法门之一也。迷悟依于真如,而密严刹土即涅槃窟,染净依于藏识,而赖耶生身即菩提慧命,故曰密严经者,二转依之要轨也。(中略)文为八品,无所谓序分流通,一字一义,莫不详诠刹土生身而已。初一诠密严刹土,次六诠赖耶生身。赖耶生身是慧境界,是净生。依止赖耶生身是心境界,是染生。心慧净染皆自所作。生既自作所生之观行应审也,劝净生身赖耶之体性应详也,戒染生身我执之为害应去也。后诠生身即刹土,赖耶所以即密严也,此一经之大较也,应细读之。

评论 条 / 浏览

点击获取验证码